這日最后,沈黎姝自離開皇城,自始至終都沒有問過沈晏辭一句:
問他為何不在她當初回宮時就告知這一切?
為何偏要等到她對太后動手了,才告知她真相?
那場提前結束的皮影戲和那日無人值守的仙壽宮,究竟是巧合,還是他別有用心?
于她而言,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她的所求已經得了。
最起碼于她而言,她的皇兄未曾負她。
至于旁人......
種因得果,原也該是她的報應了。
元安三年七月十六日,昭淑公主沈黎姝被帝賜毒酒自裁,年二十。
死后褫奪封號,玉碟除名,不入皇家陵寢,只當尋常百姓,草草葬了。
便在‘昭淑’被處死的第二日,
昏迷了快十日的太后,終于在這一日傍晚清醒過來。
人被傷痛和病痛折磨著,一點點耗干了氣血,如此到了將死之際,自己是能感覺到的。
這些時日太后昏迷不醒,全靠太醫強行灌入湯藥吊著若有若無的游息。
此刻即便醒來,她也是虛弱至極。
身體沉重得如同灌了鉛,唯一殘存的氣力,只夠她艱難地將頭側向床榻一邊。
慧蓮就寸步不離地守在那里。
她將一個小小的紅泥火爐挪到了內寢角落,爐上煨著褐色的湯藥,正咕嘟冒著泡。
慧蓮執著蒲扇,小心控制著火候,不讓一絲藥氣浪費。
這些本應是粗使宮人做的瑣事,慧蓮卻總是親力親為,事無巨細地為太后打點妥帖。
算來她跟在太后身邊,已經整整二十六年了。
這般日夜相守著,是主仆還是親人,早已無甚分別。
在太后的記憶里,慧蓮永遠都是干練的、提著精氣神的。
可此刻,隔著裊裊升起的蒸霧,太后望著慧蓮坐在小杌子上佝僂的背影,滿頭青絲已是藏不住華發,人也憔悴頹喪得不成樣子。
是看著慧蓮的變化,
也是看著自己的。
“慧蓮,歇一歇吧。”太后喘了口氣,吃力道:“哀家想跟你說會兒話。”
慧蓮聞得身后動靜,手中蒲扇“啪嗒”一聲掉落在地。
她霍然轉身,見太后醒了,便慌亂起身朝她飛奔而去,險些帶翻了身旁煨藥的小甕。
她胡亂用手背抹一把淚,歡喜道:“太后醒了,奴婢這就去傳太醫!”
可太后卻攔她,“哀家的身子,哀家自己清楚。請了太醫驚動六宮,烏泱泱一堆人圍著哀家,哀家嫌煩。”
慧蓮緊緊攥著太后發涼的手,心猛地沉下去。
這些日子侯院判一直都在盡力醫治太后,奈何太后傷勢太重,傷口經久不愈潰爛發炎,精氣神也一日日枯竭下去,已是藥石無靈了。
最終侯院判只得無奈地給了慧蓮一枚蠟封的丹藥,“這枚護心丹,娘娘若醒轉,便伺候著立刻服下。或可強吊著兩個時辰的精氣,也好......向皇上交代后事。”
此刻無望之下,慧蓮只能依著侯院判的意思,取來護心丹喂太后服下。
丹藥入喉,太后的氣色很快便瞧著好了許多。
她似乎也不覺得疼了,讓慧蓮攙扶起她靠坐在床頭。
她問慧蓮,“昭淑她......”
慧蓮忙道:“太后放心,昭淑公主一切都好。皇上只是暫時將她關押在宗人府反省,并未過多為難。您如今醒了,更要快快養好身子,才能護著她。也是護著慶陽公主了......”
“慧蓮。”太后打斷了道:“你是最不會對哀家說謊的。”
她逼視著慧蓮,問得開門見山,“楊家已經逼著皇帝處死了她,是不是?”
慧蓮無言,只能沉默以對。
太后閉目,有兩行濁淚悄無聲息地滑過她蒼白松弛的面頰。
而她只是搖頭,“她不是慶陽,她是黎姝。”
她睜開淚眼,目光悠遠而迷蒙,
“哀家自她幼時,便將她當做慶陽的影子養在身邊。仿佛只要她在,哀家的慶陽就沒有死。
可哀家與她日常相處的點點滴滴,都是對著她這個人。哀家如何能對她不生出別的感情?
后來先帝要送公主去西域和親,哀家也是不愿讓她去的。
可是西河夫人來見哀家,她與哀家說,若哀家執意要違背母家的意愿,她便會將當年他們逼哀家做下的那樁錯事,全都抖出來。”
她的手指想要攥緊錦被,可卻無論怎么用力,也只能輕輕扯著被衾的一角,
“哀家得護著雲霆!哀家不能讓先帝知道那件事,不能讓任何人知道那件事!所以......所以哀家只能舍了她。”
太后大口喘著氣,喉頭發出咯咯聲響,
“如今哀家的父親、母親,還有西河夫人......當年知道那件事的人,已經全都死絕了。哀家也很快就要帶著這個秘密一并去了。可是哀家不甘心。慧蓮,哀家真的不甘心。”
往事如同褪色的畫卷,在太后渾濁的瞳孔中飛速流轉。
她握著慧蓮的手,絮絮道:
“你可還記得隨哀家入宮的時候,那時咱倆才多大呀?是十四?還是十五?”
她想了想,笑著搖頭,“那時你跟著哀家,可真是受苦了。哀家初入宮,不過是個小小貴人。那時的皇后工于心計,貴妃陰毒詭譎,崇妃、祁妃、端妃她們,又有哪一個是好相與的?哀家不想入宮,哀家真的不想......”
她聲音弱下去,似個孩子似的,語氣里是藏不住的委屈,
“即便父親逼著哀家入了宮,哀家也是想著,若能在這宮里頭安安穩穩過一輩子,也就罷了。”
慧蓮記得,她當然記得。
她靜靜盯著太后,模糊的視線中,仿佛也映出了當年那個初入宮闈,眼神里滿是怯懦與純真的少女的身影。
那少女牽著她的手對她說:
“小蓮,咱們入了宮,也只管過好咱們自己的日子。等日后我侍寢了再有了身孕,皇上抬我個嬪位,我便守著我的孩子過好自己的日子。
你也是。宮女二十五歲可以離宮,我定將你安排得妥妥當當的。咱們倆就這樣相伴著,日子總會一日日好起來。”
那樣歡愉美好的時光,
終究是隔得太久、太久,
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