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季鴻賓拎著一包麻醬燒餅和醬牛肉進了院子,老太太上了年紀,牙口不是很好,但就愛吃這一口,一會讓媳婦把肉切薄……
想到這,季鴻賓停下腳……算了,我自己切吧。
他進了院,招呼道:“媽,您吃了嗎?瞅我給您買啥了?”
老太太沒回應。
季鴻賓進了屋子,見老太太坐在客廳的椅子上:“您還生氣呢,甭氣壞了身子,我買了您最愛吃的麻將燒餅和醬牛肉,一會就給您切了夾著吃……”
季老太太看著兒子,心情有些復雜,她過了三十歲才生的季鴻賓,一直當成寶貝疙瘩,現在……也不知是對還是錯。
如果不是季鴻賓把家底倒騰光了,她何至于要賣房子?賣房子又不是啥光彩的事,她心里一樣不好受。
季老太太進了屋,再出來的時候手里多了一沓子錢,遞給季鴻賓:“你數數是不是6000塊錢?”
季鴻賓用顫抖的手接過錢:“媽,這錢是哪來的?”
“媽把房子賣了,這是定金。這幾天你跟著跑跑手續。房子過戶了,還有2萬塊錢的尾款。”季老太太說完,又把錢拿了回來,她怕兒子再倒騰,把這點錢也弄完了。
季鴻賓呆立當場,手上提的黃色紙包掉在地上:“你26,000把房子賣了?這才多大的功夫就找到買家談好了?你不會在騙我吧?”
“定金你都見著了,我怎么騙你?”老太太說完露出疲憊神色就往屋里走。
季鴻賓艱難的挪至屋里:“媽,您把房子賣給誰了?為啥不等我一起賣?你也不怕被人騙了?”
老太太癱坐在椅子上:“那人你也認識?”
“誰呀?”季鴻賓一下子想不出來,誰能一下子拿出這么多錢來買自家房子?
老太太指著南面:“前院的李老板。”
“那個賣菜的?”季鴻賓露出震驚的神色,難以置信地說:“這怎么可能,他哪來那么多錢?這不可能!”
……
處理完京城的事兒,李哲坐車返回大營村。
李哲有3日沒回村,但一直在關注著村子里的事兒。據李衛東說,10座新建的大棚都已經完工。其中有四座大棚已經翻地施肥,地溫回暖,老李昨天就已經開始帶人移栽蔬菜苗了。
有老李和朱益民帶頭,李哲倒不是很擔心。但要說完全放心,那也是不可能的。
李哲很清楚,什么人情關系銷售網,都是建立在反季節蔬菜的基礎上。如果大棚的蔬菜苗移栽出了問題,李哲后續的商業擴展計劃都會付之東流。
回到大營村,李哲顧不上休息,直接去了新擴建的蔬菜大棚。為了方便記憶和區別,李哲直接將這些大棚命名為十一號到二十號。
其中十一號和十二號的菜苗已經移栽。十一號大棚主要種植的是黃瓜,大棚邊緣栽種的是西蘭花。
十二號大棚種植的是青椒、生菜。
此時老李正帶人在十三號大棚移栽蔬菜苗,大棚里暖和,眾人穿著單薄的衣服,干得正起勁兒。
朱益民帶人在十四號大棚移栽蔬菜苗,周青禾和馬來小也在。三人一邊干活一邊聊天,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馬來小見了李哲,笑著問道:“二叔回來了?你看我們干的咋樣?”
李哲蹲下身檢查了一下移栽的蔬菜苗:“不錯,比我移栽的都標準。要是組織個移栽蔬菜苗的比賽,前三名都得被你們包攬了。”
“哈哈哈。”馬來小笑著問道:“那要是俺們包攬了前三名,給發獎金不?”
“發!都發!”
周青禾站起身拍拍手:“李哲你忙不?不忙的話我跟你說點事兒。”
“我回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你們及時溝通,幫你們解決問題。有什么事兒都可以跟我說,我隨時都有時間。”李哲說完,跟周青禾一起走到大棚的東頭:“說吧,找我有啥事兒?”
周青禾問道:“你去二號大棚看過不?”
“沒有,我剛回來就過來這邊了。什么事兒了?”
“是好事兒。平菇馬上成熟,可以采摘了。走,我帶你去瞧瞧。”周青禾的語氣中帶著自豪。這些日子,除了種植平菇,她也幫著種植其他蔬菜。但要說她最重視的,還是被她選為畢業論文的平菇。這也算是她的代表作了。
沒多久,兩人走到了二號大棚。在第一批大棚中,二號大棚是唯一一個沒有住人的大棚。
二號大棚的蘑菇種植區濕氣明顯要重一些。擺放整齊的菌棒上長出了灰色的扇形蘑菇,菌蓋厚實飽滿,邊緣整齊,看著就叫人心生喜歡。
“好,這些蘑菇長得真好!青禾你辛苦了!這個月的獎金至少翻倍!”
周青禾笑了:“說的我都有些心動,想休學跟著你種菜了。”
“可千萬別,你還是好好的上學。我還指望著你以后給我們帶來更多先進的種植技術。我身邊不缺幫手,缺的就是你這種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
能獲得李哲的肯定,周青禾還是很高興的:“李哲,你新擴建了10個大棚,有沒有想過拿出一個大棚專門種植平菇?”
李哲確實想過這個問題,反問:“你們學校能供應那么多菌種嗎?”
周青禾答道:“蘑菇的采摘期短,屬于集中采摘的蔬菜,本來就要分批種植,一次性不需要太多的菌種,問題不大。”
李哲點點頭:“看看這次的銷售情況吧。如果平菇比較暢銷,可以拿出1~2個大棚種植。”平菇的種植周期短,而且還可以多茬采收,屬于回本較快的蔬菜品種,而且還有一定的種植技術難度。
周青禾聽得眉開眼笑:“李哲,我有一個主意。你有沒有想過等蔬菜產量上來了,專門開一家蔬菜店?”
李哲反問道:“在哪開蔬菜店?反季節蔬菜價格高,普通的客戶可吃不起。”
“反季節蔬菜。”周青禾雖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但一下子就明白了它的意思,形象地描繪了冬暖蔬菜大棚的特性,聽起來還有一些高大上:“反季節蔬菜這個名字取的好,我可以寫在我的論文里嗎?當然,我會明確地標注出你是這個名詞的命名人。”
“可以,隨便用。”李哲笑著說道。反季節蔬菜這個概念在90年代才會被人經常提及。
周青禾又把話題拉了回來:“我說的是專門開一家涉外蔬菜店。普通人買不起,外國人和華僑買得起啊。”
李哲摸了摸下巴。他之前想通過友誼商店售賣蔬菜。最近一段時間,他也沒少往友誼商店跑。見到那位分管食品的經理后也問過這件事。對方說已經報上去,但還沒有審批下來,還得接著走程序。李哲也搞不清是友誼商店不重視,還是因為審核的手續太繁瑣?反正今年想把自己的蔬菜放到友誼商店賣,估計可能性不大。
“青禾,你有啥想法跟我說說。”
“我媽不是在崇文門菜市場當主任嗎?我回去可以跟她談談,以崇文門菜市場的名義開一家涉外華僑蔬菜店。你覺得這個主意怎么樣?”
多一個銷售渠道,對于李哲來說自然是好事兒。對于產量供應的問題,李哲倒并不是特別擔心。因為有了友誼商店的例子,李哲覺得即便韓主任有這方面的想法,也愿意跟他合作,光是審批手續和程序,也得需要一定的時間,等談成,沒準蔬菜產量已經上去了。
李哲已經在給涉外餐廳供菜了,但終究是隔著一層;開菜店屬于直面涉外客戶,這類商店的審核都會比較嚴格,總之,提前試探一下對方是否有合作意向,并不是壞事。
“行,那你就問問韓主任的意思。如果崇文門菜市場也有合作的意向,咱們再跟他們進一步的談。”
“哲子!哲子在嗎?”外面傳來呼喊聲。
“你去忙吧,明兒個我要回京城一趟。可能要帶走一些蘑菇樣品。”
李哲不以為意道:“這蘑菇本身就是你種的,多拿一些,送給親朋好友都嘗嘗。”
“嘿嘿,那我就不客氣了。”周青禾倒不是貪便宜,只是想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種植成果。對她來說,這同樣是收獲的喜悅。甚至,這種喜悅比蘑菇本身還重要。
李哲出了二號大棚,見到支書王鐵頭急匆匆地走了過來。
“王叔您慢著點兒。出什么事了,您著急忙慌的?”
“好事兒。”王鐵頭笑呵呵地應了一聲。不等李哲開口,他就主動說道:“走,咱進棚里說,暖和暖和。我剛才忘了戴帽子,耳朵都快凍下來了。”
進了大棚,李哲給他倒了一杯熱水:“王叔,啥好事啊?信用社又打電話要給我增加貸款?”
“你小子就長了一顆錢心!你現在缺錢嗎?”王鐵頭哼了一聲:“我是接到了電話,但不是信用社打來的,是咱們鎮政府打來的。陳鎮長也聽說了你種蔬菜大棚的事兒,明天要過來考察。”
李哲也給自己倒了一杯熱水,問道:“陳鎮長來這兒考察的目的是什么?”
“呵,你小子還抖上了。鎮長親自來考察,說明對蔬菜大棚的重視。你應該高興才對!”
李哲說道:“您說的對,我肯定重視啊。我這不是怕搞不清領導的想法,擔心接待不周嗎?”
“沒啥周不周到的。人家就是奔著大棚來的,也不圖你吃,也不圖你喝,你就把大棚的情況如實說了就成。怎么接待我,就怎么接待他,沒你想的那么復雜。”
“行,我聽您的。”其實李哲早就猜到自己種大棚這件事會驚動地方。這件事對他來說有利有弊,自從他搭上了長城飯店的關系,弊端的影響已經很小了。現在有利的方面更多一些。往近了說,明年他想要大規模的擴建大棚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
往遠了說,如果以后想要占據反季節蔬菜市場,冀州就必須有大規模的反季節蔬菜種植戶,同樣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扶持推廣。
王鐵頭說道:“對了,明兒個能不能用卡車去接一下陳鎮長他們?這大冷天的,總不好讓他們騎著自行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