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的警報聲剛劃破晨霧,趙凱的通訊模塊就傳來劈里啪啦的電流聲 —— 不是常規聯絡頻段,是濟南軍區的緊急加密信號。他攥著模塊往防務帳篷跑時,指節因用力泛白:“周連長!張營長的戰機!說遭遇大規模喪尸鳥,請求緊急迫降!”
周磊剛抓起防務地圖,就聽見遠處傳來戰機引擎的怪響 —— 不是平穩的轟鳴,是帶著金屬摩擦的嘶吼。等我們往機場跑時,能看見低空盤旋的殲 - 10 機身蒙著灰黑色的鳥羽,左翼有個碗口大的洞,尾翼還掛著幾根半焦的羽毛。“是喪尸鳥的喙!” 劉偉突然停步,指著戰機受損處,“它們沒咬,是用喙啄穿了機艙,翅膀拍打著機身撞出的傷!”
戰機落地時擦著跑道邊緣滑行,揚起的塵土里混著斷裂的鳥羽。艙門剛打開,張營長就扶著個戴護目鏡的年輕人出來 —— 那是研發小隊的陳工,額角滲著血,是被機艙顛簸時掉落的儀器砸傷的;醫療小隊的李醫生跟在后面,白大褂上沾著機油,懷里抱著個密封的藥品箱,箱角被撞得變形。最后出來的是三個戰士,兩人胳膊纏著繃帶(被破碎的舷窗玻璃劃傷),一人扶著歪斜的設備架,上面固定著研發用的喪尸樣本箱。
“從濟南飛過來三百公里,剛過青州空域就遇上鳥群!” 張營長抹了把臉上的油污,聲音啞得像砂紙磨過,“它們成群往機身撞,喙啄穿了左翼油箱,右翼被翅膀拍得變形 —— 副駕駛為了穩住操控桿,胳膊被斷裂的儀表盤支架劃了道十厘米的口子,現在還在機艙里止血?!?他頓了頓,指了指戰機尾部的殘羽,“這些鳥沒咬任何人,但翅膀帶的碎石子、機身斷裂的金屬片,傷了咱們五個兄弟,還有兩臺研發設備被撞壞了。”
周磊剛要喊醫療支援,田志明和李濤就推著醫院的急救車跑過來 —— 兩人早上本在清點民生物資,聽見警報就立刻扛著擔架趕來。李濤掀開急救箱時,能看見里面整齊碼著總部調配的碘伏和紗布,田志明則幫著研發小隊搬樣本箱:“張營長,咱們基地剛騰出原中學的實驗室,能放研發設備,醫療帳篷也空出三間,正好給醫療小隊用?!?/p>
張營長這時從公文包掏出份皺巴巴的總部文件,上面蓋著 “緊急支援” 的紅章:“北京總部下的令,給昌樂送研發小隊 —— 帶了喪尸特性研究設備和 30 份**樣本;醫療小隊帶了三個月用量的抗生素、消毒水,還有 20 套便攜式急救設備;另外,總部要求咱們按‘防務 科研 民生’三維規劃基地,研發數據每周上報濟南軍區,再匯總到總部?!?/p>
說話間,醫療小隊的李醫生已經打開藥品箱 —— 里面的西林瓶整齊排列,標簽上印著 “北京生物制藥廠”,還有幾包密封的無菌敷料,是基地之前緊缺的物資。“這些藥是總部從華北儲備庫調的,” 李醫生一邊給受傷戰士包扎胳膊上的劃傷,一邊說,“從濟南運到機場時,還遭遇了喪尸群,戰士們用鋼叉抵著防線,才護住這批藥 —— 有個新兵為了搶回掉落的藥品箱,小腿被喪尸抓傷,當場就按規矩隔離了,能不能活下來還不知道?!?/p>
研發小隊的陳工這時已經拆開受損的設備,護目鏡后的眼睛通紅:“這是總部新研發的喪尸活動監測儀,能探測五公里內的尸群動向,可惜剛才撞壞了核心部件。不過咱們帶了備用零件,今天就能修好,以后昌樂的防線預警能提前十分鐘?!?趙凱立刻湊過去,指著設備接口:“我之前跟陳峰同志裝過類似的通訊模塊,說不定能幫上忙 —— 總部說的‘科研協助’,咱們能搭上手。”
當天下午,張營長在基地議事會上傳達總部規劃時,墻上掛著新繪制的基地布局圖:原中學改建為研發中心,周邊劃設隔離區;原社區醫院擴建為醫療站,醫療小隊負責培訓基地防疫員,藥品由田志明和李濤按 “基礎保障 重癥優先” 登記分配;防務上,劉偉牽頭的聯防隊要配合研發小隊,定期收集喪尸活動數據,上報濟南軍區。
“這趟來昌樂,總部沒說返程時間?!?張營長指著戰機殘骸上的殘羽,聲音沉了些,“濟南軍區的物資也緊張,這架戰機回去得修半個月,下次支援不知道要等多久 —— 咱們現在是山東僅有的兩個正常運作點,研發數據、防疫經驗,都得按總部要求攢著,以后說不定要支援周邊零星幸存者?!?/p>
田志明這時舉起民生登記本,上面新添了 “藥品分配表”:“咱們按總部要求,把抗生素優先分給老人和傷員,消毒水按住宿區分組發放,李濤還記了各組的用藥需求,每天跟醫療小隊核對?!?李濤補充道:“剛才整理數據時,發現有 12 個幸存者有慢性病,醫療小隊已經給他們定制了用藥計劃,藥品箱里正好有對應的藥?!?/p>
傍晚時,研發小隊的監測儀終于修好,第一次啟動時,屏幕上清晰顯示出昌樂周邊三公里的尸群分布。陳工指著屏幕上的綠點:“這些是咱們的防線,紅點是零星喪尸,總部說,等咱們積累夠數據,就能研發更精準的預警系統?!?劉偉站在旁邊,手里攥著陳峰的準星,輕輕放在監測儀旁:“陳峰同志以前總說,防線得靠‘眼觀六路’,現在有了這東西,他的念想也算落地了。”
張營長看著基地里忙碌的身影 —— 醫療小隊在培訓防疫員,研發小隊在調試設備,田志明和李濤在登記藥品,劉偉帶著聯防隊熟悉新預警系統 —— 突然對周磊說:“總部說‘人總是要往前看’,咱們這趟來,哪怕以后回不去濟南,能把昌樂的科研、醫療底子搭起來,也算沒白費犧牲?!?/p>
月光落在戰機殘骸的殘羽上,遠處研發中心的燈還亮著,醫療站的窗口透出消毒水的味道,田志明和李濤的登記本上,新添的 “藥品發放記錄” 一頁頁寫得整齊 —— 這不是輕松的支援,是帶著總部的指令、濟南的代價,在喪尸環伺的土地上,一點點給昌樂搭起 “防務有預警、醫療有保障、科研能落地” 的新秩序,而這一切,都牢牢系著 “聽從北京總部、守住山東火種” 的根。
基地的議事會選在原中學的教室 —— 黑板上還留著以前的課程表,現在被劉主任(基建)畫滿了基地布局圖,角落堆著研發小隊剛打印的喪尸活動數據報表。張營長坐在講臺旁,手里攥著總部下發的《基地管理參考》,周磊、劉偉、王猛坐在第一排,田志明和李濤抱著民生登記本和空白表格,趙凱的通訊模塊、張嵐的醫療箱就放在桌角,研發小隊的陳工、醫療小隊的李醫生也挨著坐,面前攤著各自的需求清單。
“按北京總部要求,咱們得定個能讓兩千人安穩活下去的規矩 —— 不是照搬舊世界,是要‘干有奔頭、換有公平’?!?張營長敲了敲黑板,“先分三塊說:職責分工、誰干得好能晉升、干活能換啥,每個人都能提想法,最后咱們一起定。”
話音剛落,劉偉就先開口,手里攥著陳峰的準星:“防務這邊,之前的聯防隊得細分 —— 分‘巡邏組’和‘預警組’。巡邏組由王猛帶,負責防線外圍巡查,每天 3 班倒,每班 8 人;預警組跟趙凱、陳工配合,守著監測儀收集喪尸數據,還要學基礎設備維護。晉升就看實績:預備隊員完成 10 次無差錯巡邏,或者幫預警組修好 1 次設備,就能升正式隊員,正式隊員累計 20 次立功(比如發現尸群、保護隊友),能當小隊長,領額外的防護裝備?!?/p>
王猛拍了下桌子,嗓門還是大:“俺覺得中!巡邏就得靠實打實的勁兒,不能混日子 —— 上次有個小伙子幫俺扛鋼叉跑了三里地,這種肯出力的,就該升!” 趙凱接著補充:“預警組得加個培訓期,我跟陳工學 3 天設備基礎,再教給隊員,免得監測儀出問題沒人會修。另外,要是能幫研發小隊收集到 5 份完整的喪尸活動數據,預警組隊員能多算‘技術貢獻’,晉升時優先?!?/p>
張嵐這時翻開醫療箱,拿出份防疫登記冊:“醫療這邊分‘急救組’‘防疫組’‘護理組’。急救組跟著我和李醫生學包扎、用試劑盒,負責日常傷員處理;防疫組由醫療小隊培訓,每天給住宿區、食堂消殺,記錄健康數據;護理組照顧老人、孩子和慢性病號。晉升條件:急救組能獨立處理外傷,防疫組連續 1 個月沒漏消殺,護理組讓 3 個病號好轉,就能升‘醫療骨干’,骨干能優先用總部帶來的無菌敷料,還能學更復雜的急救技術?!?/p>
李醫生點頭補充:“藥品分配得跟防疫掛鉤 —— 要是有人故意不配合消殺,領基礎藥品時得扣‘優先級’;但要是主動加入護理組,能多領 1 包感冒沖劑,這樣大家才愿意參與。”
田志明這時把空白表格推到中間,李濤已經在上面畫好了 “貢獻點” 兌換表:“民生這邊,咱們搞‘貢獻點’當貨幣 —— 不是舊錢,是按干活多少算:耕地 1 小時 2 點,工廠組裝零件 1 小時 2 點,巡邏 1 小時 3 點,預警 / 醫療崗 1 小時 4 點(技術崗費腦子,多算點);老人、孩子、傷員每天領 20 點基礎點,夠換 3 餐口糧 1 塊肥皂?!?/p>
他指著表格上的兌換欄:“5 點能換 100 克額外口糧,15 點換 1 包紗布,30 點換 1 支抗生素(得有張醫生或李醫生的處方),50 點能換個便攜手電筒 —— 這些物資都從總部運來的儲備里出,李濤每天登記‘貢獻點收支’,黑板上公示,誰領了多少、換了啥,所有人都能看?!?/p>
李濤補充道:“還得設‘監督組’,從幸存者里選 5 個代表 —— 有老人、有之前的老師、有工廠技工,每天查貢獻點登記對不對,要是發現有人多算點,就扣他 3 天的基礎點;要是監督組如實反映問題,每月給 20 點獎勵,這樣沒人敢搞貓膩?!?/p>
陳工這時舉了舉手:“研發這邊需要‘數據收集員’,跟著聯防隊出去時,幫著記錄喪尸移動速度、聚集規律,每次收集到有效數據給 5 點貢獻點,要是能發現新的喪尸特性(比如怕強光),一次性給 50 點,還能升‘研發協助員’,進實驗室幫忙整理數據 —— 這樣既能幫咱們攢研發數據,也能讓幸存者多掙點貢獻點?!?/p>
周磊最后匯總,在黑板上畫了三條核心規則:“第一,所有崗位都要培訓,不會干的跟著老兵 / 骨干學,學不會不安排重活,但也少得 1 點 / 小時;第二,要是被喪尸抓傷,立刻隔離,隔離期間基礎貢獻點照發,但不能參與集體活動,治好后優先安排輕活(比如整理物資);第三,每周一早上公示上周貢獻點排名,前 10% 的人能領總部帶來的‘額外獎勵’—— 比如一小罐奶粉、一塊巧克力,給大家點奔頭?!?/p>
張營長看著黑板上密密麻麻的規則,最后補充:“這些規則每周要跟研發數據、防務情況一起報濟南軍區,總部說了,要是昌樂的‘貢獻點’體系管用,以后要在魯中片區推廣。咱們得把規矩守好,不光是為了自己活,也是給其他幸存者做樣子 —— 北京總部還在看著咱們呢。”
散會時,王猛湊到劉偉旁邊,撓著頭笑:“俺以后帶巡邏隊,得讓兄弟們多掙點貢獻點,爭取月底換個新鋼叉!” 趙凱則拉著陳工,商量怎么教預警組修監測儀;田志明和李濤已經開始統計當天的貢獻點 —— 耕地組的人剛收工,圍著表格問 “俺干了 4 小時,是不是 8 點?”,張嵐和李醫生在旁邊幫著解答醫療崗的晉升疑問。
教室外的夕陽把影子拉得很長,黑板上的 “貢獻點兌換表” 被風掀起邊角,李濤趕緊用粉筆頭壓住。遠處研發中心的燈亮了,監測儀傳來輕微的 “滴滴” 聲,聯防隊的腳步聲從防線方向傳來 —— 新規則不是寫在紙上的字,是劉偉手里的準星、趙凱的模塊、王猛的鋼叉、田李的登記本,還有每個人眼里 “多干一點就能多換點希望” 的光,按總部的要求,把昌樂的日子一點點扎穩。
第二天早上,黑板前圍滿了人 —— 有人在算自己昨天的貢獻點,有人問防疫組怎么報名,還有個孩子拉著媽媽的手:“俺能幫著給護理組遞水嗎?能換貢獻點給奶奶買奶粉嗎?” 李濤蹲下來,笑著點頭:“能啊,你每天遞水 1 小時,給 2 點,攢夠 50 點就能換奶粉啦?!?孩子的眼睛亮起來,像極了黑板上 “貢獻點” 那欄用紅粉筆寫的字 ——“干有奔頭,活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