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隊穿過坊子區界碑后,昌樂基地的輪廓在暮色中逐漸清晰。遠遠望去,一道銀灰色的巨墻橫亙在平原上,軍工級合金板材榫卯拼接的墻面上,每隔 15 米就立著一座鋼結構瞭望塔 —— 塔高 8 米,頂端圍著半人高的防護欄,值守士兵正握著夜視望遠鏡掃視曠野,探照燈的光柱隨著他們的動作在地面劃出扇形軌跡。墻基處斑駁的磚石痕跡還在,那是原昌樂武裝部舊圍墻的遺存,如今被新的防御體系包裹,像一位披掛鎧甲的老兵。
三道防線與瞭望塔陣
第一道防線距高墻兩公里,脈沖電子圍欄的高壓線纜在暮色中嗡鳴,圍欄內側每隔 50 米就有一座混凝土掩體,QJG-02 式高射機槍架在掩體中央,能有效撕碎集群喪尸。掩體旁立著 8 米高的鋼結構瞭望塔,塔內士兵握著通訊器,不時向指揮部匯報曠野動態:“東向三公里無異常,紅外報警系統正常。” 守在這里的士兵穿著荒漠迷彩,半跪在掩體后,手指搭在扳機護圈上,目光警惕地盯著遠方。
第二道防線推進至高墻一公里處,菱形拒馬與合金鋼板掩體交錯分布,89 式重機槍架在掩體上,旁邊堆著成箱的穿甲***。這里的瞭望塔是混凝土基座,高 6 米,塔上士兵配備熱成像儀,能穿透夜色捕捉移動目標。士兵們呈戰術分散隊形,有人檢查火箭筒裝填狀態,有人擦拭槍管,掩體上白漆畫的喪尸靶標已布滿彈孔,側面還留著原武裝部靶場的白色石灰線。
第三道防線緊貼高墻,墻頂每隔 30 米就有一座自動榴彈發射器,炮口斜指天空構成交叉火力網。墻根處的紅旗 - 7 防空導彈發射架被防潮布覆蓋,旁邊的瞭望塔與高墻相連,士兵站在塔內,一邊記錄設備巡檢表,一邊通過對講機與其他塔臺確認聯絡:“西北塔臺收到,設備正常。” 這里的官兵站姿挺拔,鋼盔下的眼神沉穩,每小時一次的設備檢查從不懈怠 —— 這是基地最后的屏障。
隱秘的逃生通道
高墻設有四座備用逃生門,均采用防爆密閉門設計:西北門藏在側柏林里,8mm 厚的門扇需兩名士兵同時輸入密碼開啟;東南門偽裝成維修通道,門底自動密封刀能切斷喪尸體液滲透;東北和西南門連地下通道,門楣爆破膜片可在超壓時泄壓。每個門崗配三名士兵,兩人持槍警戒,一人監控電子系統,西南門入口處 “昌樂縣人民武裝部” 的舊木牌仍在,被當作歷史紀念保留。
墻內的雙重世界
穿過主入口防爆門,1000 多畝的基地劃分成清晰的功能區:東側軍事區里,三座簡易機堡停著殲 - 10C 戰機,停機坪鋪著熱塑性地墊,地勤人員正給戰機掛載彈藥,機堡旁還留著原武裝部直升機停機坪的圓形標記。
中部科研與生產區,米白色科研樓燈火通明,頂樓玻璃幕墻后可見病毒培養箱的綠燈;隔壁軍工廠傳來機床轟鳴,工人穿藍色工裝組裝機槍零件,車間頂的太陽能光伏板提供電力 —— 這里原是武裝部維修車間,墻上還掛著 “軍民融合” 的舊標語。廣場上晾曬著新生產的防毒面具,消毒水味與機器聲交織。
西側生活區反差明顯:別墅區改造成指揮部和醫院,綠樹小道上,研究員與士兵擦肩而過;外圍空地上,藍色帳篷綿延成片,每個帳篷門口堆著炊具和儲水桶。帳篷區邊緣的耕地里,農民在收割耐寒蔬菜,灌溉用的雨水過濾裝置旁,原武裝部舊倉庫成了種子儲存室。
訓練場的晨光與退槍
清晨的訓練場上,原武裝部磚石靶墻改造成戰術掩體,三十余名士兵進行射擊訓練,95 式步槍的槍聲此起彼伏。“瞄準頭部!喪尸群體沖擊強,節省彈藥!” 老班長趙剛糾正新兵姿勢,聲音回蕩在場地間。靶場另一側,裝甲突擊車呈楔形編隊演練,步兵依托車體建立防御,車長通過電臺下達指令。
我站在訓練場邊緣,手里攥著陳峰的***,木質槍托還留著他的體溫。昨夜周磊說要把我編入狙擊組時,我整夜沒睡 —— 想起自己在隔離車旁差點被變異者撲倒,想起陳峰持槍的穩健模樣,我清楚自己身體虛弱,扛不住***的后坐力,更擔不起守護的重任。
訓練間隙,我找到周磊,把***遞過去:“周連長,這槍我不能要。” 我的手指摩挲著槍身,“我體力差,連長時間持槍都做不到,更別說精準射擊。跟著張嵐學醫療,或許能幫更多人。”
周磊接過槍,指尖擦過槍托上的血跡,沉默片刻后點頭:“你說得對,守護不只有持槍一種方式。陳峰要是知道,也會認可你的選擇。” 他把槍交給旁邊的老兵,“這槍交給你,記得保養好,別辜負陳峰的心意。”
我望著老兵接過槍的背影,心里雖有遺憾,卻更踏實。轉身時,看見張嵐在醫療區招手,她身邊放著新到的急救箱:“正好缺個幫手,跟我學包扎吧,以后戰場上,多救一個人就是多一份希望。”
軍政樓的燈光
軍政樓前的五星紅旗在夜風中飄揚,這座由武裝部辦公樓擴建的建筑,保留著磚混結構,新增了合金加固層。樓內作戰指揮中心依舊亮燈,電子地圖標注著基地各區域:原武裝部彈藥庫改的地下掩體、太陽能發電站、地下通道......
周磊站在窗前,看著醫療區亮著的燈 —— 我正跟著張嵐整理急救物資,燈光下,我們的影子映在墻上。劉偉走進來遞上熱茶:“新增的 12 名幸存者安置好了,帳篷區用武裝部的舊鋼架擴建了一片。”
周磊點頭,目光落在窗外的瞭望塔上,塔燈像星星般點綴在高墻旁:“守住這里,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對陳峰最好的告慰。”
月光灑在訓練場上,照亮新舊交織的痕跡:磚石地基與合金掩體,舊標語與新設備。高墻外的嘶吼隱約傳來,墻內卻有醫療區的燈光、工廠的轟鳴、耕地的人影 —— 這座堡壘里,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文明的火種,而我知道,我的戰場在醫療區,在每一個需要救治的人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