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著巨款,三人來到城南‘裕泰’的店鋪處,門前已排了十幾號人,門板半掩,伙計只開一條縫,量一斗收一次錢。
糙米已經漲到一百四十五文,比掌柜說的價格又漲了五文錢,連麩皮都有人搶。
謝廣福咬牙買了四斗表面有糠衣斑點的糙米,大概有50斤重,又各稱了一升鹽、一升醬,共劃了七百文錢。
糧行掌柜一邊稱量一邊嘆氣:“再賣兩日,就不賣了。”
謝鋒扛著米袋走在街市實在是打眼,很多流民盯著他瞧,又忌憚他的眼神。
謝秋芝拉著他到旁邊五人小巷子里,左看右看,確定沒人之后,直接把東西全收進空間,三人再次輕裝趕往雜貨店。
“廣源雜貨”貨架已經空了一半,謝秋芝挑了生鐵小鍋一口、木鍋蓋一只,能煮粥的陶罐一個,縫衣針三包、一盞陶油燈,一捆燈芯,麻線兩軸。
掌柜的娘子見他們買得多,從柜臺下摸出兩雙“草裹腳”粗草繩編的鞋套,套在布鞋外能走山路,白送,這玩意挺好,要是套在他們現在穿的鞋子外面,也是一種障眼法。
如法炮制的把東西收進空間,已經是日上三竿了,來不及吃東西的三個人直奔牙行。
趙記車坊門口,兩輛太平車和四輛獨輪車并排,顯得那太平車像兩只伏地的老牛。
車架七成新,榆木轅上補過的鐵箍還閃著桐油光。
掌柜的看到有人來,看到他們身上的破褂子,眼皮都懶得抬,又聽說是"瑞福當鋪"掌柜的推薦來的,一下子又來了精神,能從當鋪出來,說明手里還是有些銀子的。
他指著太平車介紹:“車架子都是榆木轅、棗木輪、鐵箍、鐵軸、鐵銷,全配,載重千斤不成問題,車板長六尺、寬三尺,可躺兩人、坐三人、堆五石糧,還能送你舊麻繩兩副、配套的油布車棚一頂、竹席一張、木桶兩只。”謝秋芝驚訝的看著這個太平板車,看起來平平無奇,像是兩個車輪架起來了一張小床,但是加上掌柜說的那些配置,怎么像是古代版的房車?
這玩意還能有油布車頂?但是以他們家的條件,擁有這輛車,是不是有點不合理?
謝鋒圍著車轉了兩圈,跺跺轅子聽聲,又掰了掰輻條,低聲道:“轅子裂了半寸,輪輻缺兩根,鐵箍也銹了。八兩,全套,再送一桶桐油。”
掌柜想了想近日府衙的大動作,咬牙點頭:“八兩就八兩,就當是給"瑞福當鋪"掌柜的面子。”
掌柜的稱了碎銀,三人立馬推著車趕往永豐布莊。
還是門板半掩,布莊東家正在打包細軟,布店冷清沒人,謝秋芝選了一匹最粗的靛藍土布,一丈油布,破棉被胎兩床,夜里可以用來墊車板,粗麻袋三個。
東家一邊量布一邊嘆氣:“附近的村子大多要搬遷了,我們這縣城這幾天本該熱鬧的,但是大家兜里沒銀子,連逃荒都買不起布頭了。”
謝秋芝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結賬的時候買了兩捆雜布頭,最大的布頭也只比手掌大些,她知道現在的日子苦,平時衣服能縫補就縫補,沒人會整匹布買回去做衣裳,所以爛布頭也有爛布頭的用處。
買完想要的布,三人推著板車又躲起來,謝廣福和謝鋒站在死胡同外面守著,謝秋芝麻利的把板車和布匹都收進空間,空間的客廳里擺放著今天出來采買的東西。
早上忙到現在,已經是中午一點鐘了,她直接在空間里又煮了三碗清湯掛面,自己呲溜快速吃完,然后端著兩碗現身死胡同。
“老爸,哥哥,快進來吃面,讓我去守著。”
三人就這樣做賊一樣在死胡同填飽了肚子,然后直奔城門口。
現在趕回去,能在天黑之前回到謝家村。
謝秋芝覺得自己這輩子沒走過這么遠的土路,頭頂的烈日照得她兩眼一黑,差點栽倒在地,幸虧謝鋒眼疾手快接住了她。
謝秋芝干脆坐在土路上,借著外套的遮掩祛除了空間冰箱里的冰水,狠狠的灌了一口,然后把水壺遞給謝廣福:“老爸,快喝點水,我坐下來歇歇腳。”
謝廣福也熱得很,接過冰水灌了兩口,又遞給了謝鋒,謝鋒把剩下的冰水喝完,站在謝秋芝的身后替她擋住毒辣的太陽光。
謝秋芝就這樣靠在謝鋒的膝蓋處休息了兩分鐘,隨后三人繼續趕路。
日頭偏西的時候,遠遠地看見了謝家村的輪廓,三人把板車放了出來,再把糧袋、布匹搬上車,又用油布蓋著。
不是他們不想隱藏在空間,這么做的目的是提前給村里人有個今日他們去縣城采購的印象,畢竟以后逃荒路上,他們要用到的東西可是不少,想藏也藏不住的。
回村的路上,謝廣福在前面拉車,謝鋒在后面推車,謝秋芝被安排坐在堆滿物資的板車上,用謝鋒的話說,讓她坐著是測試板車承重,其實謝秋芝知道,他們是舍不得她繼續走路了,她的腳底板已經磨出了三個大水泡,生疼得厲害。
謝秋芝吊著兩條細腿坐在車頭,看著謝廣福拉車的背影突然說:"爸,當鋪掌柜摸為什么說下回再帶這等‘假銀真絕活’,夜里走后門別讓前門那些‘正經’客人瞧見,為什么不能讓客人看到咱們。"
久經職場的謝廣福,人生閱歷比謝秋芝這個高中生多了不知道多少倍:“是因為咱們這樁買賣藏著三層忌諱,第一就是“假銀”不能上臺面,這五支簪子只是銅鎏錫胎,外觀卻偽裝成銀器,若叫前門那些“正經”客人瞧見,立刻就能認出“以銅充銀”,這樣的話,掌柜收了假貨,傳出去便是欺客、壞招牌,輕則吃官司,重則關鋪子。第二就是簪子的手藝來路不明,那些纏絲漸色、摻珊瑚、點鎏金的手法,雖然我不明白工藝,在這個時代應該要很厲害的匠人才能做出來,民間的匠人是很難做出來的,掌柜心里門兒清,這手藝要么出自逃匠、要么私仿御用,若被官面人物看見,便會追問“誰做的、從哪來”,惹來“私造御用器物”的大禍。第三就是走后門是做生意的潛規則,老行當里有句暗話:“前門做臉面,后門做活路。”前門接待的是要體面、要憑據的客人,后門則專收“見不得光”的奇貨,像那些逃匠私活、典當絕當、甚至賊贓,掌柜讓人“夜里走后門”,就是讓要繞開賬簿、避開耳目,用現銀私了,兩邊都干凈。總之一句話,前門要“真銀真憑據”,后門才收假銀真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