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日頭才上了墻角,姜家小院難得熱鬧了些。
幾人圍坐在石桌邊,正翻看一本老得發黃的厚圖冊。
書頁微卷,紙邊起毛,其上繪著草木繁盛、果實晶瑩,淡墨勾線,倒頗有幾分古意。
立在一旁的,是劉家莊上那名高個隨從。
一身粗布,站得筆直,聲音卻溫吞不疾,慢悠悠地指著書頁道:
“這等青色小果,名為清陽果。可清心寧神,助人靜坐修行。尋常黃土中栽下,要十年才肯結一串,然再等十年,方能入藥?!?/p>
他說著,手上又翻過兩頁,露出一串殷紅如血的果實來:
“這是五靈果,三十年開花,再三十年結果,合計六十寒暑,才得一嘗其味。能令五感清明,眼耳鼻舌皆通一線?!?/p>
他說得不緊不慢,把那些傳說中的靈果靈木,講得跟莊頭地邊的冬瓜扁豆似的,尋常得很。
姜義坐在旁邊,捧著茶盞,面上漸漸沉靜下來,眼里透出些細細的思量。
上回大兒氣足圓滿時,飯后閑話間提過一句,說想種些稀罕果樹。
今日這隨從來收幻陰草,他便順口問了句。
那隨從倒也爽快,轉身便回了趟莊里,把這本圖譜帶了來。
只說改日再去采買藥材時,可順道帶些樹種回來。
“不過,丑話說前頭?!?/p>
說得客氣,卻也不忘把話挑明了:
“此等靈果異植,非市井花草可比。姜家主若是想著來年吃果,那便白費心思?!?/p>
“無靈泉滋養、無靈土培育,在這等凡俗泥地里,一二十年能開花已是造化。至于藥用嘛……”
他頓了頓,意味深長地抖了抖書頁:“怕是還得再熬個一二十年。”
姜義還未開口,一旁的姜明倒先按捺不住了,連連點頭。
他倒不問那勞什子的“助修”“清心”之類,只一門心思盯著圖譜上的果子問來問去:
“這個甜不甜?”
“那個脆不脆?”
“熟了能不能直接吃?”
那高個隨從倒也耐心,索性照著口味,把幾樣果苗挑出來。
什么“玉脂桃”“火棗子”“水香梨”,一個個都聽得人舌頭發饞。
姜義卻只是笑笑,也不阻攔。
說定了幾樣果苗,那隨從也不多話,抱拳一禮,笑道:
“這些苗子就按賬上幻陰草抵了,改日送來,再一并算賬?!?/p>
說罷,腳步利索地出了門。
人剛走遠,姜義便順手拎起院角的鋤頭,拍了拍上頭的泥,預備出門去地里轉一圈。
腳剛邁出門檻,忽聽得村道上有腳步聲響,稍顯急切。
抬眼望去,只見前頭來人著一身舊布長衫,寬袍緩步,拂著日光走得頗有些風雅。
姜義瞇了瞇眼,認出是學堂的岑夫子。
身后還跟著一人,身形結實、步子沉穩,眼神如鉤。
乃是縣尉司那位林教頭。
姜義心頭略一打算,便有了個七八分的底,將鋤頭斜靠在院墻邊,拍了拍手,整了整衣。
那邊岑夫子遠遠揚聲,語調比平日快了幾分,帶著幾分難得的急切喜氣:
“姜老弟!賀喜??!令郎高中一甲,可真是大喜事!”
姜義聽罷,眉心微動,眼中毫不掩飾喜色,也未料到小兒這般爭氣。
林教頭隨后也拱手作揖,嗓音洪亮如鐘:“姜兄,賀喜了!”
姜義并未失了分寸,緩過些神來,只是笑著把功勞推了個干凈。
“豈敢當此大喜,孩子資質淺薄,全仗夫子提點,林教頭鞭策,方才有些寸進。”
幾句推辭一氣呵成,不卑不亢,倒顯得穩重沉靜。
林教頭取出一只紅漆盤子,里頭鋪著厚厚一疊銀錢,壓得手腕微沉。
“這是縣里賞下的喜銀,本應鳴鑼開道,列隊而來,連縣丞與縣尉大人都想親至道賀?!?/p>
他話說至此,頓了一頓,眼角余光掃了掃這小院,又望向門外那條土路。
“只可惜……貴府地處兩界村,實在不太方便?!?/p>
這話說得雖輕,分寸卻拿得極好,既無冒犯之意,又點出了其中蹊蹺。
姜義將那盤銀錢接了過來,分量不輕,倒也沉得安穩。
隨即側身讓路,將兩位貴客請入屋內,喚了柳秀蓮燒水斟茶。
小院里風過樹梢,灑下一地碎影,茶香才起未久,便已氤氳滿室。
姜義這才不緊不慢地問:“怎地就不方便了?”
他在這兩界村住了十多年,天高地遠,官文不至,既不曾聽過誰來收稅,也沒人提起戶籍一事。
此刻聽得林教頭提起,連縣丞縣尉也不便前來,心頭便生出些許好奇。
林教頭捧著茶盞,吹了吹熱氣,語氣隨意得很:
“這地方啊,正挨著發羌族的邊界。你瞧這周邊山林,綿延百里,便是天然的緩沖地帶?!?/p>
“嚴格說來,既不屬涼州,也不歸羌部,誰都不好越界,誰也懶得理。我們軍伍的人更是不好貿然踏入,怕惹出些不必要的麻煩?!?/p>
姜義聞言,才輕輕點了點頭。
怪不得這些年這地方與世無爭,像是被誰遺忘似的。
原來不是沒人理,而是都不敢理。
這倒真真切切,是個避世的好所在。
林教頭輕啜一口茶,眼皮微垂,語氣松松垮垮,像是順嘴閑聊:
“說起來,姜亮那小子的戶籍,還是去了縣里之后,我托了點人情,才替他補上的。”
話音未落,姜義便又連聲道謝,將這份人情承了下來。
林教頭見了,話頭便一轉,笑道:
“前陣子聽縣尉閑聊,說你家那位小二郎,在州府里也算是出盡風頭了……”
“膽子不小,竟敢同田縣丞那位外甥女,說了些‘私定終身’的胡話?!?/p>
末了這句,說得帶笑帶嘆,話鋒一收,眼角余光卻早已悄悄掃向姜義。
姜義聞言,指尖輕輕一頓。
抬頭時神色如常,只語氣略微一緩,帶著點做長輩才有的那份無奈:
“這娃兒嘴上沒門,心頭也沒個譜。若是叫外人聽了去,豈不是誤了人家姑娘名聲。”
一旁岑夫子輕抿一口茶,笑意儼然,接了話頭:
“李家那位,是醫理世家出身,氣度嫻雅,品貌端方。”
“至于姜亮……少年英才,又是一甲出身,年紀也合適。若真能結個良緣,倒也算得兩全其美?!?/p>
這話說得溫和圓融,話里卻有抬舉,有撮合,也似有幾分試探。
姜義聽著,卻只笑了笑,將話頭輕輕撥了回去:
“這等事,還得看那娃兒自己。他若樂意,咱們做爹娘的,自然也沒甚說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