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授完李懷禎心法后,梅滿山繼續講解。
“破除虛妄的心法口訣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傳承都有各自的方法,而我交給你的乃是最上乘之法。”
“那你到了哪一步?”
“走的哪一條路?”
李懷禎仔細打量梅滿山,他仍舊一臉悲憫,問道:“你是不是走的第三條路,想要直接證道,前往極樂世界?”
梅滿山不語,只是點了點頭。
李懷禎笑道:“雖然我不清楚這三條路怎么走,可我不難看出第三條路最難走,你這不是在折磨自己嗎?”
“不對,這條路應當在三條路中最為厲害,也不怪你如此選擇了。”
梅滿山默然,沒有說話。
“世間一切現象、一切形式,都是虛幻不實的,不是永恒不變的實體,不要執著于外在的表象。”
“認識到一切現象的本質都是空性,都是非相,這就是見到了如來,要透過虛妄看本質。”
說到這,梅滿山突然望著李懷禎,道:“你覺得愛是注定的嗎?”
李懷禎想起了許夙鳶,點了點頭。
梅滿山也點了點頭,道:“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獨立的自性,這就是“性空”;而正因為“性空”,才能因緣和合而生起一切現象,這就是“緣起”,理解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無常本質,就能超脫了。”
李懷禎想起時知雨,發問:“若是我遇到喜歡的人不止一個,也想在一起,也有這緣分,是不是該這樣做?”
梅滿山沒有回答李懷禎問題,反問道:“你真的從心底這么想嗎?”
李懷禎猶豫了,他真的愿意嗎,這樣許夙鳶會生氣嗎?
“心靈應該不執著于任何事物,保持清凈、自在的狀態,這樣才能真正地生起智慧,提醒我們放下執念,保持內心的清明。”
“我懂了。”
李懷禎點了點頭,繼續聆聽梅滿山講解大道。
“世間一切事物就像夢境、幻覺、泡沫、影子、露水、閃電一樣,短暫而虛幻,不可執著,事物的無常和空幻本質,不可捉摸。”
“ 一切由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都應該像看待夢境、幻覺、泡沫、影子、露水、閃電一樣去看待,認識到它們的虛幻性,對一切現象都應保持覺察和洞察。”
李懷禎眸底浮現一絲疑惑,神情恍惚,道:“我不懂,你剛才說要遵循本心,現在又說這一切都是假的,我該怎么做。”
不等李懷禎繼續提問,梅滿山主動說道:“你不要心急,聽我慢慢道來。”
“世事變化無常,轉瞬即逝,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珍惜當下,并放下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焦慮。”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尚未到來,現在也在不斷流逝,三者都是虛幻的,不可執著,活在當下,不被過去和未來所束縛。”
“ 色指物質現象,空指本質的空性,物質現象的本質是空性,而空性并非虛無,而是能夠生起一切現象。我們能理解現象與本質的關系,破除對物質的執著。”
“不執著于一切現象,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住,培養定力,不被外境所動搖。”
李懷禎皺了皺眉,梅滿山講得有些過于深奧,他快聽不下去了。
“莫急,最后一句,說完就沒了。”梅滿山見李懷禎有些神游,提醒,“記住這一句,對你有好處。”
“這句也是最重要的,切記切記!”
梅滿山一字一句,很是看重。
“心中沒有牽掛和障礙,就沒有恐怖,就能遠離顛倒和虛幻的妄想,放下內心的負擔,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脫,以及超脫六道的力量!”
“記住沒有!”
“記住了!”
李懷禎點了點頭,道:“心不死,道不生!”
梅滿山點了點頭,道:“你果然聰慧,不過看你這模樣,好像已經到達了這一步,差個契機。”
“什么契機。”
“待你突破一品神游。”
“啊!”
李懷禎啞然,道:“你在拿我消遣嗎!”
梅滿山嗓音壓到不能再低,道:“我教你幾種方法,閑暇之余參悟,有大用處。”
“此乃內觀、持咒、參禪、念佛。”
內觀,觀察自己的身心的實相,來洞察無常、苦、無我的真理。
持咒,持念佛菩薩的名號或真言,來攝心專注,破除雜念。
參禪,參話頭,來打破思維的局限,直接體驗真如。
念佛,念佛號,來培養信愿行,往生凈土。
“不要只是機械地念誦,要理解口訣背后的讖語,將口訣與實際的修行方法相結合,才能發揮其作用。”
“破除虛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地修行。”
說到這,梅滿山眸底浮現一抹笑意,望著李懷禎,等待提問。
“好的,口訣是什么!”李懷禎再次默然,點了點頭。
“根據你的根器和因緣,選擇你的口訣和方法。”
“得靠自己悟!”
“啊!”
李懷禎猛地上前,隨即松了一口氣,道:“好吧!”
“可是你口中的信愿行,往生凈土是什么,我從未聽過。”
“信愿行,往生凈土是佛教凈土宗的核心修行理念,也是通往極樂世界的重要法門。我為你從“信愿行”和“往生凈土”兩個方面分別解釋和關聯。”
梅滿山娓娓道來:
“信愿行”是凈土宗修行的基礎,被稱為“凈土三資糧”,三者缺一不可。
“信”是指對佛法及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深信不疑,有三層境界。
信自,相信自身本具佛性,能夠通過修行成佛。
信他,相信阿彌陀佛的愿力真實不虛,能夠接引眾生往生凈土。
信因信果,相信通過念佛等修行(因),必定能獲得往生凈土的果報。
信心是修行的根基,只有深信,才能堅定修行的方向,避免動搖。
“愿”是指發愿求生凈土,并希望在此生結束后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有兩層境界。
愿生凈土,發愿命終時往生凈土,擺脫輪回之苦。
回向眾生,愿在凈土成就后,再回到娑婆世界度化眾生。
愿力是修行的動力,只有發愿真切,才能在修行中保持專注和精進。
“行”是指將信和愿落實到實際的修行中,主要通過念佛來實現,有兩層境界。
正行,持名念佛,即念誦“南無阿彌陀佛”,達到一心不亂的狀態。
助行,兼修禮佛、供養、六度萬行等,輔助正行的修持。
行持是信愿的具體體現,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能與佛的愿力相應,最終實現往生凈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