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前。
太后崩逝次日,許是她在天之靈護佑大懿,前線果然傳來了好消息。
兆麟將軍軍報云:北狄不敵大懿揮軍入境,兵士已頹,城中唯余老弱婦孺茍延殘喘。而今請示圣意,是否要留有活口。
臨近入秋,宮里的夜開始變得孤清漫長起來。
由仙壽宮方向傳來的誦經(jīng)聲、低泣聲,總困在這四四方方的天地里悠悠蕩蕩,交織成一片哀哀之音。
于這片哀聲之中,沈晏辭端坐御案,只是朱批一落,不夾雜任何情緒寫下一句:
殺無赦。
墨跡淋漓,力透紙背。
他要讓大懿無田為家的百姓移居北狄,就必須將那片土地徹底清理干凈。
北狄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稍留喘息之機,待來日若卷土重來,最終受難的也只會是大懿的子民。
沈晏辭明白北狄并非盡皆奸惡,定也有良善之人。
若非他一早洞悉蘭婼的用意,如今北狄的奸計或許已經(jīng)得逞。
若當(dāng)真如此,沈晏辭不信北狄大軍壓境之際,會善待他的百姓。
立場相悖,生死相爭,自古成王敗寇向來如是。
若說報應(yīng),也只該報應(yīng)在他沈晏辭一人身上。與大懿的千秋萬代,總是無關(guān)的。
他將朱批已定的軍報奏折隨手合攏,丟在一旁。
李德全遠遠垂手侍立在龍紋帷簾之外,見沈晏辭擱了筆,方敢捧著托盤趨近,恭聲道:
“皇上白日為著太后喪儀的事操勞一整日,夜里又批閱奏折到三更,先喝口安神茶,潤潤喉吧。”
隨茶水一并放在沈晏辭案頭的,還有一方深色錦匣。
沈晏辭略顯疲憊地捏了捏眉心,目光掃過那匣子,略略一掂問道:
“這是何物?”
李德全躬身回稟,“回皇上,是太后娘娘的起居錄。原本都是存在內(nèi)務(wù)府的,如今太后仙逝,按例這些東西也該交由皇上,與太后生平遺物一并送入陵寢。”
沈晏辭的手指緩緩撫過錦盒上冰冷繁復(fù)的天家云紋,心緒如潮水翻涌,不覺百感交集。
恰此時,侯院判躬身而入。
近來朝政繁忙,又加之太后病重薨逝,沈晏辭夜里總睡不安穩(wěn)。
得侯院判為他按摩穴位,方能稍緩緊繃的心神。
沈晏辭靠向椅背,任由侯院判為他按壓推拿。
他的目光落回那方錦匣,抬手將其打開。
那里面放著的,是厚厚一疊用明黃緞帶束好的起居注錄。
他信手取過一冊隨意翻開。
卻命中注定似的,翻到了乾元十二年。
這是他出生的前一年。
他目光掠過蠅頭小楷記錄的日常瑣事,最終停留在其中一條:
【乾元十二年十月初六有記:貴人楊氏祖母重疾離世,帝特許楊氏歸寧十日,為祖母守靈盡孝。】
后妃家中有喪,能得皇帝特旨允其歸寧守靈的,在大懿朝實屬罕見。
但楊家卻是個例外。
太后的祖母楊老夫人與先帝的生母孝端賢皇后是閨中密友,彼此情誼深厚。
先帝幼時,孝端賢皇后常召這位手帕交入宮敘話,楊老夫人也幾乎是看著先帝長大的。
這份情誼,使得先帝對楊老夫人格外敬重,又知道她格外疼愛太后,才有了這破例的恩典。
這本是彰顯先帝恩寵與楊家體面的尋常記錄。
但落在沈晏辭眼中,卻莫名有一顆荒誕無稽的念頭,一寸寸攀上他的腦海。
按著日子算,太后是當(dāng)年十月初六離宮,十月十六返回宮中。
而他是在乾元十三年八月初一足月出生的。
也就是說,在太后回母家守靈的那段日子里,她大抵已經(jīng)懷有身孕。
又或者說......
她是在回母家時,才有的身孕。
沈晏辭的呼吸猛地一窒。
腦海中不覺閃過太后被黎姝行刺前,曾與他說過的那番話。
彼時沈晏辭故意問太后,黎姝既已經(jīng)還朝,太后可將她的孩子也從捐毒接回來一并好好照顧,何必要趕盡殺絕?
太后聞得此話,情緒卻沒來由地激動起來。
她恨恨地說:“只有那孽種死了,昭淑才能得了解脫!那是她被人侮辱,受盡屈辱生下的孩子。只要那孩子活著一日,昭淑看到他,就會想起自己曾受過的恥辱,活著的每一刻都是折磨。”
......
那是她被人侮辱生下的孩子,她怎能不恨?
所以太后才會用那樣極端的手段,讓黎姝得了所謂的‘解脫’。
可她的這份‘感同身受’,以及對黎姝近乎病態(tài)的理解與共鳴,又是從何而來?
一個正常的母親,難道不該覺得,即便女兒在異國他鄉(xiāng)受盡了磨難,但能有一個血脈相連的孩子在身邊,總歸是絕望中的一絲慰藉嗎?
除非......
太后自己,也曾經(jīng)歷過與黎姝一模一樣的遭遇。
有風(fēng)卷入內(nèi)室,拂動的燭火晃動,
映得沈晏辭復(fù)雜難辨的神情,在陰影里明明滅滅。
侯院判見得沈晏辭面色不好,還當(dāng)是自己手下力道有失,慌忙停下動作道:
“可是微臣的手法重了?皇上若有不適,微臣......”
“無事。”
沈晏辭微微出神,擺手示意侯院判繼續(xù)。
寬闊的袖袍不過隨意一揮,無意間帶到了御案邊角的一卷奏折掉落在地。
李德全忙躬身撿起,奉回沈晏辭面前。
沈晏辭余光瞥了一眼攤開的折頁。
奏折內(nèi)容并非什么軍國大事,而是有言官進言,要彈劾禮部侍郎。
言其當(dāng)街殺妻,鬧市行兇,引得百姓嘩然,影響極其惡劣。
這段時間沈晏辭的精力都耗在與北狄的戰(zhàn)事上,只得將許多前朝的瑣碎暫且擱置。
此刻看到這樁案子,他難免有些訝異。
在他的印象中,劉侍郎素以愛妻聞名,俸祿家財都悉數(shù)交由夫人打理,是朝中有名的‘懼內(nèi)’之人。
這樣一個愛妻成癡的官員,怎會做出如此荒誕暴戾之舉?
于是他指著奏折問李德全,“怎么回事?”
李德全道:“回皇上,起因是隴原大旱,朝廷募捐賑災(zāi)。劉侍郎有意捐銀,便回家向夫人支取家中積蓄。怎料一查才知,府中存銀竟已所剩無幾。
夫人支吾其詞,劉侍郎便詳查了開銷去向,竟發(fā)現(xiàn)夫人多年來將大量錢財暗中貼補給了文竹館的一名戲子,二人暗通款曲已久。
劉侍郎本就因獨子早夭而深受打擊,此刻又驚聞此等丑事,更疑心那獨子是否也非自己骨血,便尋了法子驗證?!?/p>
“驗證?”沈晏辭打斷他,“朕沒記錯的話,劉侍郎的兒子去年年初就已病逝,尸骨怕都寒透了。一個死人,他要如何驗證血親?”
侯院判道:“啟稟皇上,便是人已化骨,亦可用‘滴骨驗親’之法驗明親緣?!?/p>
沈晏辭回眸瞥他一眼,“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