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眼來到了種植水稻這天。
清晨,炊煙裊裊升起,雞鳴犬吠聲此起彼伏。
李平安和蘇晚晴吃過早飯,便跟著社員們一起來到大隊的田邊。
他跟蘇晚晴二人現(xiàn)在每天除了花費半天時間研究各種技藝外。
其余時間都在外界保持著普通人的生活節(jié)奏。
李平安發(fā)現(xiàn),這種平凡的日常生活,反而能幫助他沉淀心境。
調(diào)和因修為突飛猛進而帶來的浮躁。
在各種外掛的加持下,他的修為提升速度驚人,但心境卻開始有些跟不上。
他其實根本不在意所謂的工分。
去年從大隊分到的糧食,都被他順手丟進了儲物空間,至今一粒未動。
現(xiàn)在他和蘇晚晴,她的家人吃的都是小世界出產(chǎn)的糧食蔬菜和肉類。
小世界培育出的食物能量充沛含有特殊功效先不說,單是口感就是天差地別。
能吃上山珍海味,誰還會惦記棒子面窩窩頭呢?
田邊已經(jīng)聚集了不少社員,他們都對新品種稻谷十分好奇,相互交談著。
很快,大隊長趙大山便跟著幾個社員,推著板車,趕了過來。
板車上放滿了各種工具以及稻種。
“同志們,這次咱們種植的水稻是國家研制的新品種,畝產(chǎn)能達到八百公斤!”
趙大山洪亮的聲音在田野間回蕩,“我知道你們不信,起初我也不信。但你們看看這份報紙——”
他展開手中的報紙,指著上面的照片:“這是廣省那邊過完年就播種的水稻,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要成熟了。
看看這稻穗,掛得滿滿的,估計一畝地能收一千公斤還不止!”
社員們圍攏過來,雖然大部分人不識字,但圖片還是看得明白的。
常年在地里刨食的人,看著報紙上的圖片一眼就能估算出產(chǎn)量。
“我滴乖乖,還真能畝產(chǎn)八百公斤啊!”
“李嬸還真沒吹牛...”
趙大山接著說道:“他們應該是用了化肥,咱們只有養(yǎng)殖場的豬糞,但至少也能收獲八百公斤一畝。
咱們大隊去年收獲的所有糧食加在一起一共二十二萬五千斤。
咱們靠山屯有八十多畝稻田,一季就能收獲十三萬斤稻谷。
這個新品種兩個多月就能成熟,一年可以種兩季,單是水稻就能收獲二十六萬斤,比去年所有糧食都多!”
他目光掃過眾人,語氣嚴肅:“大家都給我認真干,保質(zhì)保量完成任務。丑話說在前頭,誰要是偷懶耍滑,別想要工分!”
很快,趙大山就把要干活的人,任務分配完畢。
今天田邊來了五六十人,其實一半是來看熱鬧的。
真正上工的人只有二十二個人,要在一整天內(nèi)完成八畝地的育苗工作。
若是往常,育苗一般要等到五月份左右,氣溫比現(xiàn)在高很多。
下到田里面也不會感到太冷。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一天就能完成一畝地。
若是干得快點,一個人一天一點五畝地的工作量也能完成。
現(xiàn)在才剛到四月份,平均氣溫才兩三度。
水田里的氣溫只會更低,因此安排了二十多個人一起干八畝地。
爭取三四個小時就快速完成水稻育苗。
若是一整天都待在田里人肯定是會凍出問題的。
李平安兩輩子都沒干過農(nóng)活,自然要嘗試一下。
蘇晚晴和林曉燕、張秀云幾個女知青在一旁閑聊看熱鬧。
男知青中只有陳衛(wèi)國來了,其他人都沒來。
畢竟育苗要挽起褲腳下田,沒人愿意受這個罪。
熱鬧也都不想來看,躺在被窩里睡大覺多舒服,出來干嘛!
他們都打算等半個月后真正開始插秧時再上工。
很快李平安和陳衛(wèi)國就都脫下鞋襪,挽起褲腿,跟隨著村民們一同踏入水田。
李平安的身體素質(zhì)早就非人,絲毫感受不到寒冷。
陳衛(wèi)國剛下水時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嘶~”。
但他化勁修為隨即運轉,氣血奔涌,很快驅(qū)散了寒意。
趙大山特意安排了村里經(jīng)驗豐富的老把式,王老栓來帶李平安和陳衛(wèi)國這兩個新手。
“你倆城里人,沒干過這活兒吧?這活其實也容易,看一遍就能學會。”
“育苗首先就得把苗床給整平,然后把稻種均勻地撒下去就可以了。”
說到這兒,他特意頓了頓,補充道:“往常咱自個兒育苗,種子都得提前泡水催芽,那樣出苗快。
但這新品種,農(nóng)技站的同志說了,不用咱催芽,直接撒到苗床上就行!
最后哇,再薄薄蓋上一層土,搭起棚架子,保上溫、護好濕,齊活兒!”
王老栓一邊說,一邊利索地演示起來,怎么用耙子把苗床弄得又平又勻。
李平安雖然從未親手操作過,但他LV4的農(nóng)業(yè)技能,做這些事沒有絲毫問題。
不過他還是認真地看著,假裝學習。
陳衛(wèi)國倒是真不會,看得格外仔細。
王老栓演示完一遍,李平安便開口道:“王大叔,我大概看明白了,您看我這樣弄對不對?”
說著,他有模有樣地開始整理苗床,動作看似生疏,卻暗合要領。
“嗯,對!就這意思!不錯不錯!”王老栓看著連連點頭,沒想到這知青學得這么快。
一旁的陳衛(wèi)國看了王老栓和李平安的演示,也很快掌握了竅門。
幾人立刻忙活起來。
李平安動作看似不緊不慢,但效率奇高。
陳衛(wèi)國則有化勁的體力打底,手腳麻利,勁頭十足。
他倆一個人的干活速度,竟能頂上兩三個老手。
王老栓在一旁看著,笑得合不攏嘴,直夸:“好后生!真是好后生!念書厲害,干活也不孬!”
不到一個鐘頭,一畝地的苗床已經(jīng)整理得平平整整,稻種也都均勻的撒上了。
接下來就該搭棚架了。
岸上圍觀的人見狀,趕忙將早已準備好的竹條和塑料薄膜遞給他們。
李平安和陳衛(wèi)國一人站在苗床一邊,拿起竹條,手臂一用力,便將竹條彎成一道勻稱的拱形。
隨即穩(wěn)穩(wěn)地將兩端深深插入苗床兩側的泥土里。
竹條之間的間距保持得恰到好處,大約五十到八十厘米。
確保棚架牢固又能均勻支撐薄膜。
王老栓則負責展開塑料薄膜,仔細地覆蓋在搭好的拱形竹架上。
最后,幾人用泥土將薄膜的四邊牢牢壓緊,防止被風吹開。
既然速度驚人,完成這一畝地的所有育苗工作,總共還不到兩個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