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勸人上位 套路經(jīng)典
操不能久住;又被魏延射了一箭,急急班師,三軍銳氣墮盡(戰(zhàn)爭歸根結(jié)底就是說服人去送死,沒士氣怎么讓人去死?)。
前隊才行,馬超伏兵追趕,曹兵人人喪膽,操令軍士急行,曉夜奔走無停;直至京兆,方始安心。
劉備命劉封、孟達、王平等,攻取上庸諸郡,申耽等聞操已棄漢中而走,遂皆投降(識時務者為俊杰!),劉備安民已定,大賞三軍,人心大悅。
眾將皆有推尊劉備為帝之心,未敢徑啟,卻來稟告諸葛軍師,諸葛亮意已有定奪了。
隨引法正等入見劉備,言:今曹操專權,百姓無主;劉備仁義著于天下,今已撫有兩川
之地,可以應天順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以討國賊。事不宜遲,便請擇吉。
劉備大驚謊稱:若為此事,是反漢矣。
諸葛亮言:今劉備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愿劉備熟思之(勸上位之經(jīng)典說辭!)。
劉備言:要備僭居尊位,備必不敢,可再商議長策(就是現(xiàn)在不能當皇帝,以后沒問題唄!)。
諸將齊言:劉備若只推卻,眾心解(心解,讀音是xīn jiě,是指心中領會。)矣(非
怒、非罰,非真拒也!)。
諸葛亮言:今有荊襄、兩川之地,可暫為漢中王。
劉備又虛言:不得天子明詔,是僭也。
諸葛亮言:不可拘執(zhí)常理(事急從權!)。
張飛大叫言:異姓之人,皆欲為君,何況備乃漢朝宗派!莫說漢中王,就稱皇帝,有何不可!(所謂的心直口快其實就是沒教養(yǎng))
劉備叱飛勿多言!(心里話說出來還叫心里話嗎?)
諸葛亮言:劉備先進位漢中王,然后表奏天子,未為遲也。(先斬后奏,目無尊長!)
劉備再三推辭不過,只得依允(“黃袍加身”,身不由己耶?)。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筑壇于沔陽,方圓九里,分布五方,各設旌旗儀仗,群臣皆依次序排列。
許靖、法正請劉備登壇,進冠冕璽綬訖,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
子劉禪,立為王世子。
封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
諸葛亮為軍師,總理軍國重事。
封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魏延為漢中太守。
其余各擬功勛定爵。
劉備既為漢中王,遂修表一道,差人赍赴許都。
表言:備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總督三軍,奉辭于外;不能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遲(圣教陵遲,圣明的教化衰微),**之內(nèi),否而未泰:惟憂反側(cè),疢如疾首。曩者(曩者,拼音是nǎng zhě,釋義為以往,從前,過去的。)董卓,偽為亂階(亂階,釋義為禍端;禍根。)。自是之后,群兇縱橫,殘剝海內(nèi)。賴陛下圣德威臨,人臣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罰,暴逆并殪(?殪yì,暴逆并殪,兇暴叛亂,導致死亡。),以漸冰消。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jù),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后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辜負國恩;寤寐永嘆,夕惕若厲。今臣群僚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帝王相傳,此道不廢;周監(jiān)二代,并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力;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丑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為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高位,以重罪謗。群僚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誠臣憂心碎首之日。若應權通變,以寧靜圣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惕息,如臨于谷。敢不盡力輸
誠,獎勵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以寧社稷。謹拜表以聞。(“臉上貼金”之典范)
二、禍水東引
表到許都,曹操在鄴郡聞知劉備自立漢中王,大怒言:操誓滅之!即時傳令,盡起傾國之兵,赴兩川與漢中王決雌雄。
司馬懿諫言:不須張弓只箭,令劉備在蜀自受其禍;待備兵衰力盡,只須一將往征之,便可成功。
操喜問:仲達有何高見?
懿獻計:差一舌辯之士,赍書往說孫權,使興兵取荊州;劉備必發(fā)兩川之兵以救荊州。那時操興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救,勢必危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操大喜,即修書令滿寵為使,星夜投江東來見孫權。
權知滿寵到,遂與謀士商議。
張昭進言:今滿伯寧來,必有講和之意,可以禮接之。
權依昭言,令眾謀士接滿寵入城相見,禮畢,權以賓禮待寵。
寵呈上操書,言:操差寵到此,約權攻取荊州,操以兵臨漢川,首尾夾擊。破劉之后,共分疆土,誓不相侵。
孫權覽書畢,設筵相待滿寵,送歸館舍安歇。
權與眾謀士商議。
顧雍言:今可一面送滿寵回,約會曹操,首尾相擊;一面使人過江探關羽動靜,方可行事。
諸葛瑾言:關羽女尚幼,未許字人,瑾愿往與權世子求婚。若關羽肯許,即與關羽計議共破曹操;若關羽不肯,然后助曹取荊州(棋逢對手,先禮后兵。)。
孫權用瑾謀,先送滿寵回許都;卻遣諸葛瑾為使,投荊州來。
入城見關羽,禮畢。
關羽問:子瑜此來何意?瑾言:特來求結(jié)兩家之好:瑾主吳侯有一子,甚聰明;聞關羽有一女,特來求親。兩家結(jié)好,并力破曹,此誠美事,請關羽思之。
關羽勃然大怒言:關羽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瑾弟之面,立斬瑾首!再休多言!(王侯之子不配將軍之女,是何邏輯?諸葛亮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可記否?)遂喚左右逐出。
瑾抱頭鼠竄,回見吳侯,遂以實告,權大怒,便喚張昭等文武官員,商議取荊州之策。
步騭(讀音:[zhì]釋義:安排;定。)言:今曹操遣使來令吳興兵吞蜀,此嫁禍于吳也。權言:權亦欲取荊州久矣。
騭獻計:權遣使去許都見操,令曹仁旱路先起兵取荊州,關羽必掣荊州之兵而取樊城。若關羽一動,權遣一將,暗取荊州,一舉可得矣。(不埋怨,不抱怨,砥礪前行!緊跟領導步伐,共創(chuàng)美好輝煌!)
權從騭議,即時遣使過江,上書曹操,陳說此事。
三、順毛驢 不祥兆
操大喜,發(fā)付使者先回,隨遣滿寵往樊城助曹仁,為參謀官,商議動兵;一面馳檄東吳,令領兵水路接應,以取荊州。
漢中王令魏延總督軍馬,守御東川,遂引百官回成都。
差官起造宮庭,又置館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處館舍亭郵,廣積糧草,多造軍器,以圖進取中原。
細作人探聽得曹操結(jié)連東吳,欲取荊州,即飛報入蜀。
漢中王忙請諸葛亮商議,諸葛亮已料曹操必有此謀,然吳必教操令曹仁先興兵矣。
漢中王問:依此如之奈何?
諸葛亮獻計: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關羽,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打仗就要沖鋒,要一沖到底,讓敵人膽寒,在恐懼中消滅敵人)
漢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馬費詩為使,赍捧誥命投荊州來。
關羽出郭,迎接入城,至公廨禮畢,關羽問:漢中王封關羽何爵?
詩言:五虎大將之首。
關羽問:哪五虎將?詩言:關、張、趙、馬、黃是也。
關羽怒言:翼德關羽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關羽兄,即關羽弟也:位與關羽相并,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關羽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遂不肯受印。
詩笑言:昔蕭何、曹參與高祖同舉大事,最為親近,而韓信乃楚之亡將也;然信位為王,居蕭、曹之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漢中王雖有五虎將之封,而與關羽有兄弟之義,視同一體。關羽即漢中王,漢中王即關羽也。豈與諸人等哉?關羽受漢中王厚恩,當與同休戚、共禍福,不宜計較官號之高下。愿關羽熟思之。
關羽大悟,乃再拜言:關羽之不明,非詩見教,幾誤大事。即拜受印綬(“拍馬屁”果然是“自大”良藥——順毛驢)。
費詩方出王旨,令關羽領兵取樊城,關羽領命,即時便差傅士仁、糜芳二人為先鋒,先引一軍于荊州城外屯扎;一面設宴城中,款待費詩。
飲至二更,忽報城外寨中火起,關羽急披掛上馬,出城看時,乃是傅士仁、糜芳飲酒,帳后遺火,燒著火炮,滿營撼動,把軍器糧草,盡皆燒毀(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
關羽引兵救撲,至四更方才火滅。
關羽入城,召傅士仁、糜芳責之:如此誤事,要芳二人何用?叱令斬之。
費詩告言:未曾出師,先斬大將,于軍不利,可暫免其罪。
關羽怒氣不息,叱二人:關羽不看費司馬之面,必斬芳二人之首!乃喚武士各杖四十,摘去先鋒印綬,罰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且言:若關羽得勝回來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罰!(把后背交給仇人,等著背后挨刀即可!)
二人滿面羞慚,喏喏而去。
關羽令廖化為先鋒,關平為副將,自總中軍,馬良、伊籍為參謀,一同征進。
胡華之子胡班到荊州來投降關公;公念華舊日相救之情,令隨費詩入川,見漢
中王受爵。
費詩辭別關公,帶了胡班,自回蜀中去了。
關公是日祭了“帥”字大旗,假寐于帳中,忽見一豬,其大如牛,渾身黑色,奔入帳中,徑咬關羽之足。
關羽大怒,急拔劍斬之,聲如裂帛,霎然驚覺,乃是一夢。
便覺左足陰陰疼痛,心中大疑,喚關平至,以夢告之。
平對言:豬亦有龍象,龍附足,乃升騰之意,不必疑忌。
關羽聚多官于帳下,告以夢兆,或言吉祥者,或言不祥者,眾論不一。
關羽言:關羽大丈夫,年近六旬,即死何憾!(真不畏死乎?)
蜀使至,傳漢中王旨,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jié)鉞,都督荊襄九郡事,關羽受命訖,眾官拜賀言:此足見豬龍之瑞也。
關羽坦然不疑,遂起兵奔襄陽大路而來。
四、虎威對鼠膽
曹仁正在城中,忽報關羽自領兵來。
仁大驚,欲堅守不出,副將翟元言:今關羽自來,是送死也,何故避之!
參謀滿寵諫言:不如堅守,乃為上策。
驍將夏侯存言:此書生之言耳。曹仁從存言,令滿寵守樊城,自領兵來迎關羽。
關羽知曹兵來,喚關平、廖化二將,受計而往。
夏侯存、翟元一齊出迎,荊州兵又敗,又追殺二十余里。
忽聽得背后喊聲大震,鼓角齊鳴,曹仁急命前軍速回,背后關平、廖化殺來,曹兵大亂。
曹仁知是中計,先掣一軍飛奔襄陽;離城數(shù)里,關羽勒馬橫刀,攔住去路。
曹仁膽戰(zhàn)心驚,不敢交鋒,望襄陽斜路而走,關羽不趕。
夏侯存軍至,與關羽交鋒,只一合,被關羽砍死,翟元便走,被關平趕上,一刀斬之。
乘勢追殺,曹兵大半死于襄江之中。
曹仁退守樊城,關羽得了襄陽,賞軍撫民。
隨軍司馬王甫言:今東吳呂蒙屯兵陸口,常有吞并荊州之意;倘率兵徑取荊州,如之奈何?
關羽言:去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選高阜處置一烽火臺,每臺用五十軍守之;倘吳兵渡江,夜則明火,晝則舉煙為號。羽當親往擊之。
王甫言: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須再得一人以總督荊州。
關羽言:關羽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慮焉?
甫言: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趙累為人忠城廉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
關羽自認素知潘浚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令甫只與關羽筑烽火臺去。
王甫怏怏拜辭而行,關羽令關平準備船只渡襄江,攻打樊城。
曹仁折了二將,退守樊城,謂滿寵言:兵敗將亡,失卻襄陽,如之奈何?
寵言:關羽虎將,不可輕敵,只宜堅守。
正言間,人報關羽渡江而來,攻打樊城,仁大驚,寵言:只宜堅守。
部將呂常請兵數(shù)千,愿當來軍于襄江之內(nèi)。
寵諫言:不可。呂常怒言:今關羽軍半渡襄江,何不擊之?
仁即與兵二千,令呂常出樊城迎戰(zhàn)。
呂常來至江口,關羽橫刀出馬,呂常卻欲來迎,后面眾軍見關羽神威凜凜,不戰(zhàn)先走(軍人耶?),呂常喝止不住(無能之將!)。
關羽混殺過來,曹兵大敗,馬步軍折其大半,殘敗軍奔入樊城。
曹仁急差人求救,使命星夜至長安,將書呈上曹操,言:關羽破了襄陽,現(xiàn)圍樊城甚急,望撥大將前來救援。
曹操指于禁解樊城之圍,禁求一將作先鋒,領兵同去。
操又問眾人:誰敢作先鋒?一人奮然出,操觀之大喜。
未知此人是誰,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