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剛掛上,鐵林酒樓就已經人聲鼎沸。
今日一樓格外清凈,尋常酒客剛走到門口,就被伙計笑著攔下。
“對不住客官,今兒樓上包場,您改日再來?”
消息傳開,滿城都知道昨日詩會拔得頭籌的那位包了場子,要宴請太州的文人雅士。
二樓三樓的窗欞后,人影晃動。
文人們三三兩兩地聚在雅間里,看著樓下被攔住的酒客,臉上都帶著幾分自得。
周明遠捻著胡須笑道:“這林小友倒是大手筆,竟包下整座酒樓,可見是真心與我等相交。”
旁邊有人附和:“可不是?鐵林酒樓在這個地段,包下二樓三樓怕是要花不少銀子。”
謝文斌站在窗邊,望著樓下的人群,贊嘆道:“能寫出這種詩篇的人,行事倒不似尋常文人那般拘謹,實在是磊落光明。
說話間,長街響起“踏踏”的馬蹄聲,一黑一紅兩匹馬由遠而近,身后跟著二十名護衛。
“林小友到了!”
謝文斌眼睛一亮,剛要起身,卻見周明遠已搶先一步往樓下走。
一群文人魚貫而出,倒是比自家赴宴還多了些熱切。
林川下馬,見謝文斌等人迎出來,忙拱手笑道:“謝老,周老,諸位久等了。”
“哎呀林小友!”
謝文斌大笑道,“喝酒便喝酒,怎的還包了整座樓?這般破費,倒顯得我等成了占你便宜的俗客了。”
他這話說的巧妙,既點出了林川的手筆之大,又帶著自謙的豁達,同時沒失了大儒的體面,而且還把雙方的距離拉近了幾分。
周圍的文人也跟著附和。
“謝老說得是!林小友這就見外了!”
“便是在尋常雅間小聚,能聽林小友論詩,也是我等的福氣!”
林川笑道:“諸位是前輩,又是知己,這點安排算得了什么?難不成要讓我在滿是酒客的大堂里,聽謝老吟詩?”
這話帶著幾分詼諧,逗得眾人都笑了起來。
謝文斌指著他道:“你呀你,不僅詩寫得好,嘴也這般會說!罷了罷了,恭敬不如從命,今日就沾林小友的光,好好喝幾杯!”
說著便側身引路,上了臺階。
文人們也紛紛跟上,嘴里“林小友”“您請”“哎您先請”“哈哈哈同進同進”的招呼聲此起彼伏。
眾人隨即進了酒樓。
胡大勇和二狗帶著戰兵們留在一樓蹭吃喝,陸沉月則依舊女扮男裝,跟著林川上了樓。
彼時文人聚會,禮數繁多,周明遠先引著林川見過幾位年長的宿儒,又是介紹字號,又是細數輩分;有個秀才捧著新抄的詩卷,非要林川在卷首題字;還有人執著要行拜師禮,說“得見此等詩才,便是磕三個頭也值得”。
林川被這陣仗鬧得頭大,應付了半日才得以落座。
謝文斌端起茶杯潤了潤喉,笑道:“讓林小友見笑了,文人聚會便是如此,禮數多了些,卻也是份心意。”
林川剛要接話,就見陳之遙端著酒壇進來,一邊給眾人斟酒一邊打圓場:“諸位先生的心意,林先生自然領了。不過咱們今日是來喝酒論詩的,太客套倒顯生分,不如行個酒令,活躍活躍氣氛?”
“好主意!文會無令,如宴無酒,沒了滋味!”
謝文斌撫掌贊成,“那……就請林小友起個頭?”
林川拱手笑道:“謝老說笑了。今日是在鐵林酒樓,陳掌柜才是主人,理當客隨主便。再說在座諸位都是文壇前輩,哪有晚輩搶先的道理?”
“林小友這話說的。”
謝文斌擺了擺手,“酒令這東西,本就不分長幼,只論心意。你若執意推辭,便是嫌老夫這張老臉不夠分量了。”
周圍的文人也跟著起哄。
“林公子就別推辭了!”
“正好讓我等見識見識,林公子酒令是不是也帶著金戈鐵馬氣!”
林川也不客套,朗聲道:“既如此,那我便僭越行這第一令!”
他清了清嗓子,目光掃過滿桌酒菜,最后落在窗外。
“今日是寒露剛過,便以’秋’字為引,每人吟一句詩,句中須帶’秋’字,且不能與前人重復。接不上的,罰酒三杯,如何?”
“妙!”周明遠第一個叫好,“以秋為題,應時應景,還能考較學問,這令出得好!”
“那周公先來?”謝文斌笑道。
“我先拋磚引玉。”周明遠清了清嗓子,目光落在窗外飄落的幾片枯葉上,朗聲道:“‘階前梧葉墜,一夜送秋來’。”
“好!”謝文斌率先鼓掌,“‘送秋來’三字,把無形的節氣寫得有形了!”
坐在周明遠身旁的方巾秀才立刻接道:“晚生也湊一句,’籬邊菊未黃,秋在枝頭瘦’。”
這話帶著幾分文人的纖細,引得眾人點頭稱贊。
謝文斌捻著胡須,目光轉向左手邊的白胡子老儒:“李兄,該你了。”
那老儒呷了口酒,慢悠悠道:“‘老硯磨殘墨,秋從筆底生’。”
“妙哉!”有人喝彩,“李老這是把秋寫進字里了,果然是書癡本色!”
酒令順著桌子流轉,輪到個年輕秀才時,他臉一紅,結結巴巴道:“‘……池魚驚落葉,疑是秋波起’。”
雖有些生澀,卻也算精巧,眾人笑著飲了酒,沒讓他罰杯。
一圈輪下來,終于到了謝文斌。
他放下酒杯,望著窗外漸沉的暮色,朗聲道:“‘殘荷承露重,秋在水中寒’。”
“‘水中寒’!”周明遠撫掌,“謝老這一句,把秋的清冽寫透了!”
滿桌目光頓時聚焦在林川身上。
謝文斌笑道:“林公子,輪到你了。眾人的秋或在葉上,或在筆間,不知你的秋,藏在何處?”
林川端著酒杯的手頓了頓,腦中閃過北境的秋景……
戈壁上的風卷著沙礫,打在鐵甲上沙沙作響;篝火邊的老兵用刀鞘敲著地面,哼著不知名的調子;遠處的烽燧在暮色里燃著,像支燒不盡的火把。
他抬起頭來,朗聲道:“‘烽燧連殘照,秋壓戍樓低’。”
滿桌霎時靜了。
文人們臉上的笑意漸漸斂去,誰也沒料到,林川的“秋”會是這般模樣。
沒有梧葉菊籬,沒有筆墨殘荷,只有邊關的烽煙與戍樓。
謝文斌怔了半晌,才緩緩端起酒杯,對著林川舉了舉:“好一個’秋壓戍樓低’。我等的秋在眼前,公子的秋在千百里之外。這杯,老夫敬你。”
林川舉杯相碰,酒液入喉,烈氣直沖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