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管用,不是重點。
朱元璋重點想知道的是,朱允熥好像懂得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是怎么來的。
“皇爺爺,孫兒學來的。”
朱允熥想好了解釋,又道:“看的書多了,孫兒什么都懂一些,又想通過研究事物的原理,得到新的知識,孫兒把這個叫做格物致知。”
現在這個時期,王陽明的爺爺可能都還沒出生。
格物致知這個詞,被朱允熥借用,變成是自己的了。
“格物致知?”
朱元璋還沒聽過這樣的詞,問道:“你又是從哪里學來的?”
朱允熥說道:“來自《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其實格物致知,最早可以追溯到《禮記》里面,是后人引申出這個成語。
格物致知最著名的,還是王陽明。
在明朝的時候,還是有科學研究的機會。
只可惜,體制問題。
這些發展不起來,讓人嘆息。
現在朱允熥回到大明,一切都將會不一樣了。
他會把科學,也發展起來。
大明不能沒有科學強國。
朱元璋當然讀過《禮記》,聽到朱允熥出口便是典籍,甚是欣慰,沉吟了片刻,道:“吉祥,你帶下去,找人試一試。”
“是!”
吉祥接過了,那一份制鹽方法。
鹽的制度,和財政有著直接的關系。
必須要重視起來。
朱允熥看到朱元璋還是重視的,也就不再強調這個了。
只要他們知道制鹽的方法好用,成本低、產量高,那么朱元璋的下一步,肯定是要對目前的鹽務進行改革。
完全不需要,朱允熥親自動手。
“你來得正好。”
朱元璋處理完了這些事情,又道:“過來幫咱看奏章。”
朱允熥想著,提了個建議道:“皇爺爺覺得太累了,可以找下面的人幫忙看奏章。”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淡淡道:“咱好不容易,才把丞相廢了,掌握大權,你讓咱把權力分下去?”
這是肯定,不可能同意。
權力唯有抓在手里,才是最安全的。
分散出去,一定不行。
比如以前的胡惟庸,豈不恣意妄為?
朱允熥解釋道:“皇爺爺,孫兒的意思是,讓他們看奏章,但不給他們權力,更不給他們俸祿,他們只是單純的看,沒有任何決定權,最終決定權還是在你這里。”
“嗯?”
朱元璋聽了,微微一驚。
好像這個想法,值得試一試,應該也還行。
決定權在自己手中,可以不用把權力分出去,又能減輕工作壓力。
那些看奏章的官員,只能單純的看,只是他老朱的牛馬,連工資都不用發,再給他們一種,以后就是丞相的錯覺。
讓官員覺得,自己好像當了丞相,這不得很賣力地干活?
似乎還行。
朱允熥又道:“皇爺爺在文華閣,設立一個內閣,把這些看奏章的人安排到內閣去,再從翰林院、國子監等,找一些能力還行的讀書人輔助他們。”
“不用給錢,也不用給權。”
“隨時換人,想換誰就換誰。”
“把他們當做我們朱家的長工,想壓榨就壓榨,不就行了?”
朱允熥還是真心希望,朱元璋可以不用那么勞累。
那么在未來,洪武三十一年那一道坎,說不定能跨過去,不用累壞了身體而駕崩。
“你這逆孫。”
朱元璋聽著是心動的,但怎么也得矜持一下,又道:“想法一個接著一個,是不是想讓咱當一個昏君了?”
朱允熥看得出來,老朱不是真的生氣,笑道:“孫兒哪能讓皇爺爺當昏君?是你想太多了。”
“行了。”
朱元璋點頭道:“咱考慮考慮。”
朱允熥起來了,要往外面跑,又道:“皇爺爺,孫兒先溜了。”
言畢,他已經走出武英殿。
朱元璋:“……”
如果換作是朱允炆,巴不得可以留下來看奏章。
現在讓這逆孫看奏章,他還要跑了,那么叛逆。
不過,他真的對那個只干活,什么都不給的方法,深感興趣。
讓那些官員,只當牛馬,沒有工資,更沒有權力。
壓榨官員,朱元璋可不會手軟。
想怎么壓榨,就怎么壓榨。
“來人,傳戶部的進來。”
朱元璋想著,又道:“盡快!”
他要想商量一下,對商稅的改革,好增加大明的財政收入。
農稅能收上來的不多,與其給百姓增加負擔,不如把這份負擔,轉移到商人身上,反正那些商人沒幾個是好人。
過了一會,現任戶部尚書李煥文,帶上幾個戶部的侍郎來了。
他們聽到朱元璋要改變商稅,馬上商量出幾個方案,再根據方案,討論可行性,能不能改等等。
“你們回去,整理一份詳細的計劃來給咱。”
朱元璋商量了一會,又道:“咱不想看你們的辭藻,也不要用那些亂七八糟的修辭,你們正正經經地寫,讓咱一眼就能看懂。”
“是!”
李煥文他們先退下去了。
朱元璋聽了朱允熥的話,認為確實要對商稅動手。
歷朝歷代,沒有商人謀反成功的例子。
反正那些富商,真沒幾個好東西,朱元璋認為沒必要對他們太客氣了。
等到李煥文他們下去后,吉祥小跑進來。
“陛下,成了。”
吉祥的手里,還捧著一個碗。
碗里盛的,是白花花的晶體。
那些是鹽。
“什么成了?”
朱元璋抬了抬頭問。
“鹽!”
吉祥說道:“奴婢按照三皇孫殿下給的方法制鹽,成了。”
“那么快?”
朱元璋也驚了。
那個新的制鹽方法,也太厲害了吧?
吉祥連連點頭道:“就是那么快,又快又好,成本還不高,三皇孫殿下真厲害。”
如此一來,鹽務也可以一起改了。
“拿上來看看。”
朱元璋道。
吉祥把那個小碗,放在朱元璋面前。
白花花,又細膩的鹽。
是朱元璋從來沒見過的。
“真的是按照允熥的方法做出來?”
朱元璋還不敢相信,想進一步確定。
用低成本,更快的速度,生產質量更高的鹽。
朱元璋的第一反應,是大明的鹽務,可以完全改了,能把現在賣鹽的格局,也變了。
吉祥肯定道:“是的!”
“來人。”
朱元璋想著,喝道:“再傳戶部的人。”
剛離開不久的李煥文,聽了傳召,只能無奈地再到武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