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槍定型不過是個開頭,真正讓張元初眼睛發亮的,是李啟樘鼓搗出來的直升機。
這事兒得從幾個月前說起,李啟樘天天泡在車間里,對著圖紙咬筆桿子,愣是把原本單引擎的小身板改成了雙引擎。
“倆引擎就像給飛機安了對翅膀,升力足!”他跟空軍部的人解釋,可沒說自己為了不讓頭頂倆螺旋槳“打架”。
盯著戰機琢磨了三天三夜,最后搞出個聯動軸,完美解決了碰撞問題。
尾翼上那個小螺旋槳更是神來之筆,像給飛機安了條平衡尾巴,原地起飛降落穩當得很。
機身裝甲也是精打細算:底部加厚防子彈,機身減重保速度,最后愣是塞下十二名帶槍的弟兄加倆飛行員。
當張元初第一次見到這鐵家伙時,愣是愣了兩秒——好家伙,重型直升機都整出來了?這老李真是從國外帶了個“魔法腦袋”回來!
要說這事兒也不稀奇,二戰時花旗國就鼓搗出直升機了,這玩意兒捅破窗戶紙就不難。
李啟樘這幫海龜人才,本就是從國外學來的真本事。
十一月下旬,這架被命名為“飛鷹 1號”的直升機正式定型。
同期搞定的還有火箭筒,設計者干脆利落起名“爆裂者”,聽著就知道是個能炸翻鬼子碉堡的狠角色。
陸軍部的人試過之后直拍大腿:“這玩意兒往戰壕里一扛,小鬼子的坦克都得抖三抖!”
1941年 12月 5日,寧京最高統帥部會議室跟菜市場似的熱鬧。
將星閃耀的將領們互相捶肩膀,周成義看見王亦秋就嚷嚷:“老王你躲哪兒發財呢?魯省的美食吃胖了吧?”
王亦秋翻白眼:“你還好意思說,第二集團軍駐扎豫省,燴面沒把你吃成球?”
“你們倆扯淡的,聊啥呢?”第六集團軍司令吳德水晃過來,活像個逛廟會的土匪:“我瞅了半天,還以為你們迷路了!”
“吳德水你個老土匪,剛才沒看見你,還以為你在路上劫道!”王亦秋上去就是個熊抱,幾個老戰友笑罵成一團。
孫明禮、李曉初這些熟面孔也湊過來,會議室里頓時飄起股子硝煙味十足的親切感。
這幫在戰場上滾過的漢子,見回面比過年還熱乎。
李曉初撓著腦袋嘀咕:“這次總司令叫咱們來,不會是要打仗吧?你看黃海飛那小子都來了,精銳集團軍司令全到齊了?!?/p>
孫明禮眼睛一亮:“問王玖??!他是近衛集團軍司令,天天在寧京晃悠,準知道內幕?!?/p>
吳德水二話不說,上去就把剛進門的王玖拽了過來,跟拎小雞似的。
王玖摘了軍帽直喊冤:“你們這些老油條,欺負人是吧?”
“少廢話!”周成義擠眉弄眼:“趕緊說說,這次到底為啥召集咱們?是要打仗還是要整編?”
王玖無奈攤手:“我就是個看門的近衛司令,機密事兒能知道個啥?就聽說跟武器裝備有關,別的一概不知。”
看眾人不信,又補了句:“真沒仗打,短時間內啊,咱們能消停會兒?!?/p>
正鬧著,腳步聲傳來,張元初穿著筆挺軍裝走進來,滿堂將領“唰“地立正。
張元初掃了眼眾人,突然笑出聲:“瞧瞧你們,一個個腦滿腸肥的,伙食比老子統帥部的還好?”
吳德水立馬接茬:“總司令,咱這是給弟兄們當肉盾呢!這次是不是要打鬼子?咱第六集團軍早憋壞了!”
“就你小子猴急!”張元初擺了擺手:“仗是要打,但不是現在。今天叫你們來,主要是為了我軍大換裝......”
這趟軍事擴大會議,是張元初推動全軍換裝的起點。
作為后世來者,他清楚機械化部隊的發展方向,也明確軍隊下一步該走到哪一步。
會上決定:全軍啟動自動火力換裝,SKS半自動步槍逐步退役,換上天朝自研的 H-241全自動步槍。
單兵裝備得升級。部隊早已棄用刺刀,雖說添了軍用匕首和折疊工兵鏟,但張元初覺得不夠。
這些工具本質是野外生存用的,不算作戰武器,他決定全軍普及手槍。
近戰若步槍彈匣打空,敵人近在咫尺,來不及換彈時,手槍就是救命武器。這一決策,得益于財政收入的大幅增長。
還有防彈衣。武器研究所用特殊鋼板嵌入背心,護住士兵要害。
這防彈衣重約六斤,有八塊鋼板,不算輕便,防護效果卻實在。
擋不住輕重機槍彈,卻能完美抵御沖鋒槍、手槍彈和手雷碎片。
對半自動步槍彈也有緩沖作用,子彈穿透后動能大減,能大幅降低傷亡。
能裝備這“鐵背心”,不只是錢多了,更因士兵身體素質提升。
早年士兵營養不良、伙食差,根本扛不動重物。如今軍中與民間養殖場大量供應肉食,財政寬裕后伙食改善,士兵身板硬朗,才有條件配備防彈衣。
為平衡負重,士兵不再大量攜帶罐頭,改由后勤部隊負責。
單兵口糧也換了樣:去掉罐頭,增加肉干、巧克力、糖果、奶酪和方便面。
方便面充饑,高能量的肉干、巧克力等,能讓士兵在緊急時快速補充體力。
部隊編制也有調整,武器研究所基于 T34坦克底盤,研發出裝備榴彈炮的自行火炮。
目前最大口徑105毫米,雖不能完全取代拖拽式火炮,卻可先行服役,提升機動作戰能力。
還有單兵火箭筒入列,專門對付碉堡和裝甲車輛,堪稱“拆堡利器”。
與此同時,舟山群島外海
洶涌的浪花拍打著戰艦甲板,陳紹寬的望遠鏡里,十二艘戰巡和三艘戰列艦正排成戰斗隊形。
“二號炮塔,放!”
“轟轟轟~”
一陣爆炸聲在海面上響起,巨大水柱直接沖天而起。
“報告,命中率百分之十五,移速 18節....”一名參謀過來說道。
陳紹寬放下手中的望遠鏡,眼中有著說不出的滿意。
一旁的沈鴻烈也松了一口氣,他拍了拍陳紹寬的肩膀:“老陳,咱當年只能看著鬼子軍艦耀武揚威,現在咱的炮手能在十八節航速上打中移動靶,不容易啊!”
陳紹寬擦了擦鏡片上的水霧:“可不是?十二名艦長,三個是從陸軍挖來的旱鴨子,現在都能在浪里玩炮術了。
總司令說得對啊,咱天朝人不是不會玩大海,是缺機會!”
兩人望著遠處的戰艦,想起這段時間鉆艦艙、睡甲板,用算盤打彈道、靠肉眼辨航向。
如今終于熬出了合格的海軍指揮官,心頭的熱乎勁比主炮余溫還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