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珞微微前傾,靠近話筒。
“這是非常好的問題?!?/p>
他開口,聲音不大,卻穿透全場:
“《開端》的循環,更像是一種命運給予的‘試錯’機會,它更側重于個體在極端環境下的情感成長與抉擇,而《源代碼》……”
他略作停頓,確保每個人都在傾聽他的核心詮釋:
“……它的循環,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一場冰冷的、由‘程序’驅動的實驗,陸星衍被一次次‘投射’回那爆炸前的八分鐘,不是為了試錯,而是為了找出唯一的‘答案’——炸彈和襲擊者,這不僅僅是時間的循環,更是‘意識’在量子態碎片中的掙扎?!?/p>
他舉起一只手,似乎在勾勒那個概念:
“最大的不同在于,《源代碼》引入了‘源代碼’這個程序本身,它不是玄學,而是設定在未來的一種高度前沿的科技——一種基于量子糾纏態理論,將瀕死者意識碎片化并重新‘載入’特定場景的技術?!?/p>
洛珞的語調帶著他特有的學術般嚴謹,卻又能讓普通人感受到其中的深邃:
“陸星衍每次醒來,不僅是在循環時間,更是在重新架構自己的意識代碼?!?/p>
“這就帶來了更根本的追問:當身體已亡,僅憑意識代碼存活,那個‘他’還是他嗎?這種存在,有何意義?這些,都是《開端》未曾深挖的哲學與科幻核心?!?/p>
他強調了“意識”、“量子態”、“程序”和“存在意義”這幾個關鍵詞,精準地劃清了與《開端》的界限。
臺下響起一陣了然的低語。
不少人聽著洛珞這極具學術性的詞匯已經有點茫然了,量子態糾纏、源代碼程序……啥意思啊。
要是換做別的導演,尤其是陳凱哥這種,估計不少觀眾此刻都會覺得他在故弄玄虛了,但此刻臺上站著的是誰,國內唯一的菲爾茲獎得主。
他搞出來的東西,那肯定不會是“偽學術了”。
記者點點頭,顯然對這個涉及“量子意識錨點”和“程序驅動”的宏大設定感到震撼。
緊接著,問題轉向了坐在洛珞身邊,穿著優雅晚禮服卻難掩角色帶來的知性氣質的劉藝菲。
“藝菲你好!”
另一位記者笑著問:
“看過一些有限的透露,我們知道你這次飾演的時佳雪是一位量子物理學者,這與大家熟悉的、以往影視作品中作為被拯救者出現的列車乘客形象完全不同。”
“我們很好奇,這個角色在《源代碼》里扮演了什么樣的關鍵作用?她的‘學術身份’對破解危機起到了決定性的幫助嗎?”
劉藝菲微微一笑,那笑容帶著時佳雪的冷靜影子:
“是的,跟《開端》中李詩情的試驗和略帶稚嫩的魯莽行動不同,無論是陸星衍還是時佳雪,在《源代碼》破解炸彈的過程中,他們的身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她轉回話筒,眼神變得專注,仿佛回到了那個充滿代碼和危機感的車廂:
“時佳雪赴美參加學術會議,本身就是前沿領域的青年學者,也是陸星衍能破解一切難題的核心導向人物?!?/p>
劉藝菲的語氣帶著一絲表演時的緊迫感回憶:
“她的智慧和冷靜,是這次列車拯救行動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力量?!?/p>
從花瓶到智囊,甚至是另一位英雄,這無疑點燃了粉絲們對這個角色的新期待。
隨即,現場的氛圍自然而然地轉向了另一位核心角色——飾演程序聯絡員方欣的李兵兵。
一位戴著眼鏡、語速輕快的女記者率先開口,問題直指關鍵:
“李兵兵老師您好!在最初的劇情描述里,方欣的角色似乎只是一個傳遞信息的‘傳聲筒’,負責將陸星衍在‘源代碼’循環里的發現反饋給控制中心。”
“但看先導片花和主創分享,感覺這個角色似乎遠不止于此,洛導在劇情中給方欣增加了什么新的深度和挑戰呢?尤其您大部分時間是在和……嗯,‘非人’狀態的陸星衍對戲?”
聽到問題,李兵兵展露出一個職業而含蓄的微笑,目光在提問記者和身旁的洛珞間掃過。
“每天坐在那個充滿未來感的椅子上,面對巨大的、模擬列車爆炸實況的屏幕和數據洪流,身邊是王老師飾演的、權威又……甚至可能有些偏執冷酷的許博士。”
她看向王志聞,眼神里帶著對戲時的默契:
“我的工作,不是旁觀,不是復述,而是‘連接’——連接一段被困在虛擬瀕死循環中的‘量子意識體’,和一個為了結果不惜一切代價的現實指揮官?!?/p>
她稍作停頓,讓這份沉重感沉淀:
“洛導對這個人物的挖掘,在于她內心的復雜性與人性的掙扎?!?/p>
她的語速放緩,似乎在斟酌每一個詞的分量。
“方欣是陸星衍意識狀態最直接、最清晰的感知者,洛導拍戲時給了我非常明確的要求:不能僅僅傳遞信息,而是要傳遞陸星衍的狀態——”
“他的痛苦、他的混亂、他每一次循環后殘留的恐懼、那些他自己可能都還沒意識到的記憶碎片……以及在許博士絕對理性甚至冷酷的決策下,那份被忽視的、陸星衍殘存人性的溫度。”
她的手指無意識地在膝蓋上輕輕點了點:
“許博士關注的是任務結果,是效率和信息,而方欣,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被困在量子態里的陸星衍與現實世界唯一的、脆弱的情感紐帶?!?/p>
“我需要讓觀眾感受到,她在執行任務的同時,內心一直在進行一場無聲的戰爭——對規則的遵守和對一個飽受折磨的‘靈魂’的同情,尤其當她察覺到陸星衍找回的記憶碎片與他本身存在的真相相沖突時……”
李兵兵的聲音里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那是屬于方欣的震動。
她深吸一口氣,看向提問記者,眼神堅定:
“所以,說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這種‘連接’的微妙和沉重,大部分時間,我的對話對象在表演上其實是不存在的,我需要對著空氣演出這種深刻的、雙向的感知和理解?!?/p>
輪到老戲骨王志聞時,記者的問題則帶有幾分探詢:
“王老師,您塑造的許寧川博士,被外界猜測為一個‘陰謀家’,甚至可能是反派?您以前從未涉足科幻題材,這次出演這樣一位神秘冷酷、掌控‘源代碼’項目的科學家,有什么特別的感受?與洛導合作科幻片壓力大嗎?”
王志聞面容沉靜,眼神深邃,自帶許博士的威嚴氣場。
他輕輕扶了下話筒,嘴角牽起一個難以捉摸的弧度:
“壓力?當然有。”
他坦誠道,聲音低沉而充滿磁性:
“科幻對我來說確實是個新領域,尤其最初拿到劇本時,洛導對這位博士的設定和要求,嗯……非常獨特?!?/p>
他回憶起拍攝初期的經歷:
“許寧川博士是一個極其復雜、充滿灰色地帶的角色,他啟動‘源代碼’項目,是為了盡快找到爆炸案的兇手,避免更多傷亡,從這個角度看,他似乎是在保護生命,但他的方法呢?”
王志聞停頓,加重語氣:
“強制將已經腦死亡的遇難者陸星衍的意識代碼反復投入到瀕死痛苦的爆炸模擬中,以榨取情報——這又涉及到了極為尖銳的倫理與生命邊界的問題。”
“洛導對他的要求是:不能用浮夸的方式表現冷酷和權威,而是要以一種‘審視項目邏輯合理性’般的科學家的冰冷姿態,執行那些近乎殘酷的決定。”
“至于反派還是陰謀家……”
王志聞意味深長地笑了笑,展現了他扎實的臺詞功底:
“那要看觀眾如何理解‘為達目的’的尺度和代價了,塑造許寧川,我需要找到他一切行為的邏輯支點,那種偏執的責任感和對‘結果正義’的堅信,這比單純演一個壞蛋要困難得多?!?/p>
“這次與洛導合作,他對科幻世界的嚴謹構建和對角色內心的精準把握,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去理解和演繹這個深刻而充滿爭議的人物?!?/p>
他的話既解釋了角色的復雜性,也暗示了洛珞在劇本和角色塑造上的高超把控,將觀眾對這個神秘博士的興趣推向了頂峰。
燈光在他們臉上流淌,映照著不同角色帶來的復雜情緒:
洛珞的自信與深邃,劉藝菲的知性與力量,王志聞的深沉與神秘,李兵兵的干練與熱情。
這場發布會,如同《源代碼》本身一樣,用深入的人物剖析和對作品核心的精準闡釋,在首映前夜,成功地燃起了所有人對這部“國產科幻新支點”最熾熱的期待。
因為這次到場嘉賓過多,即便拾光盡力想維持一慣的簡潔開場,但采訪互動環節還是持續了足足一個小時才結束。
隨即,全場燈光漸次熄滅,帷幕已經拉開,幽藍的代碼流如命運的星河般在他們身后閃爍。
巨幕亮起,深邃星空背景下“拾光映畫”與“中影集團”的聯合LOGO浮現。
緊接著,那令人心悸的倒計時提示音響起:“第117次循環啟動……”
三更!下午我盡量再加三更,一口氣把《源代碼》首映的劇情講完,月底了,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