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水師!
朱高熾擲地有聲的話語,如巨石投入深潭。
朱元璋握著扶手的指節驟然發白,五軍都督府自開國起便是軍權中樞,將水師剝離無異于重塑軍事格局。
太子標瞳孔微縮,這不僅是軍制革新,更將打破沿襲多年的權力平衡。
新府衙的設立意味著全新的利益鏈條,兵員征調、糧餉分配、軍械制造的權力更迭,足以在朝堂掀起驚濤駭浪。
“簡直荒謬!”老朱不出意料地拒絕了,“何必再重開一府?”
事實上,從大都督府開始,朱元璋就一直在緊抓軍中,后面他將大都督府一分為五,也是出于這目的。
大都督府集統兵權與調兵權于一體,可直接掌管全**隊的操練、屯戍與指揮,權勢極重,存在武將專權隱患。
與大都督府相比,五軍都督府權勢大減,僅保留統兵權,負責軍隊日常管理與訓練;調兵權則收歸兵部,遇戰事需由皇帝下令、兵部發令,都督府才能領兵出征。
這種“權不專于一司”的設計,使兵權牢牢掌握在皇權手中。
說到底,兵權這個東西一直都是帝王的逆鱗,是維系江山社稷的命脈所在。
從大都督府到五軍都督府的改制,每一次軍權結構的變動,都暗藏著帝王對權力天平的精密算計。
掌兵者若能調動千軍萬馬,便可在瞬息間改寫王朝走向,無論是對外征戰還是對內平亂,兵權失控都意味著統治根基動搖。
朱元璋將統兵權與調兵權拆分,正是看透了軍權集中的致命威脅——唯有將其拆解、制衡,令各方勢力相互掣肘,才能確保龍椅之下,再無撼動皇權的鐵騎。
而眼下朱高熾提議為水師重開一府,無疑觸碰到了老朱的逆鱗,畢竟他本身就對海洋這種未知的東西心生不安,自然不愿意再將龐大的海上軍權單獨劃出。
五軍都督府的分權制衡本是他耗盡心血的布局,如今增設水師都督府,不僅意味著軍權格局將被重塑,更可能衍生出新的勢力集團。
那些在驚濤駭浪中崛起的水師將領,是否會如同當年的淮西勛貴般尾大不掉?
未知的海域、獨立的軍府、不受控的錢糧調配,每一項都像懸在皇權頭頂的利劍,令這位一生都在與權力博弈的帝王,本能地繃緊了神經。
朱高熾見狀卻笑了,道:“皇爺爺緊張什么?忘了咱們先前的謀劃嗎?”
他指尖輕點海圖上閃爍的貿易據點,“這東海貿易可是皇室占據主導地位,南洋的香料、西洋的奇珍,都要靠水師戰船保駕護航。”
“將水師獨立出來,專門隸屬于皇室麾下,既繞開了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的掣肘,又能自成體系。一切軍費皆由皇室從海貿利潤中支取,屆時就算咱們從中賺了個盆滿缽滿,滿朝文武也沒資格置喙!”
話說到這兒,朱高熾目光灼灼,“如此一來,水師成了皇室私兵,既能守疆拓土,又能充盈內帑,豈不兩全其美?”
老朱聽后眼睛一亮。
將水師變成皇室私軍?
這法子竟暗合他多年來收束兵權的心思!
既繞開了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的層層掣肘,又能以海貿之利豢養一支直屬禁旅。
南洋的香料、東海的白銀化作戰船的龍骨與火炮,既充盈了內帑,又讓水師成為懸在朝堂之上的利刃——進可威懾藩國、開疆拓土,退可制衡文武、穩固皇權。
如此一來,不僅化解了軍權分散的隱憂,更憑空生出一支只聽令于皇室的海上雄師,這等妙策,當真是一舉多得!
“好!好!好!”老朱高興得合不攏嘴,“這法子確實不錯!”
見狀,朱高熾心中一陣吐槽,真·變臉大師·朱元璋!
“其二,遴選一位威望足夠的水師都督,以及一些軍中可造之材,全都丟進水師里面培養?!敝旄邿胝Z氣很是沉重,“如今海洋于我朝,猶如蒙塵璞玉,既缺破浪執戈的將才,也少諳熟水文的老卒?!?/p>
“專業水手要從頭訓,造船工匠得另起爐灶,就連出海航線都得派人拿命去探。”
他目光掃過朱元璋緊繃的下頜,加重語氣:“大明水師守著巢湖水師的老底子,終究是岸上蛟龍?!?/p>
“唯有廣納人才、專設海事,甚至不惜重金招攬番邦熟手,才能讓水師真正長出跨海的羽翼?!?/p>
聽到這話,老朱臉色一下子就不好看了。
因為到了現在,巢湖水師的舊日榮光在歲月沖刷下已顯斑駁。
廖家兄弟中的廖永忠,曾以“功超群將,智邁雄師”的贊譽隨朱元璋大破陳友諒,卻因僭用龍鳳圖案觸怒圣意(實際上卷入韓林兒之死)而被賜死;其兄廖永安早年間被俘不屈而死,爵位由幼子承襲,然晚輩們雖承蔭庇,卻無父輩的悍勇,多在水師衙門任閑職,空享虛名。
俞氏父子中的余通海在進搗桃花塢的戰斗中戰死;其弟俞通源轉為陸軍南征北戰,倒是立下了赫赫功勛,如今卻困于衛所的文書堆中,鬢角已生華發,每日周旋于軍屯錢糧的核算,再難有披掛上陣的機會。
這些巢湖水師的老將們,或死或殘,如同擱淺的戰船,雖仍保留著當年縱橫長江的氣勢,卻被新朝的制度與猜忌束縛手腳。
他們或謹言慎行,或壯志難酬,而新生代將領尚未崛起,致使水師青黃不接,難以應對日益復雜的海上局勢。
昔日在鄱陽湖之戰中立下卓著功勛的巢湖水師,卻落得個這般下場。
朱高熾一番話,直接說得老朱顏面掃地,他臉色能好看才是怪事。
“那這水師大將,你可有人選?”
老朱沒好氣地追問道,懶得跟朱高熾計較了。
“水師都督,信國公湯和;副都督,南安侯俞通源!”
朱高熾果斷給出回答,早就思考過這個問題。
湯和作為從鳳陽便追隨左右的發小,不僅是開國六公爵中難得的善終者,更以知進退聞名——當年主動請辭兵權、告老還鄉的機敏,讓這位老將至今仍深得圣心,由他執掌水師,既震懾朝堂,又能確保軍權牢牢攥在皇室掌心。
聽到這話,老朱深深地看了這孫兒一眼,暗道他思慮周全。
信國公湯和就不用多說了,老朱的把兄弟,當年老朱參加義軍就是受湯和邀請,所以絕對信得過他。
而俞通源出身巢湖水師舊部,鄱陽湖血戰中曾率樓船沖陣,水戰經驗冠絕三軍。
雖不及兄長俞通海早逝后追封虢國公的顯赫,卻在多年戍守江淮間積累了深厚威望。
以他為副都督輔佐湯和,既能盤活水師舊部的人脈根基,又能憑借其精湛的操舟布陣之術,為新立的水師都督府注入實戰經驗。
這一文一武、一親一能的搭配,既暗合制衡之道,又直指水師振興的要害,足見孫兒在用人布局上的老辣。
“嗯,倒是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