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七年冬,臘月二十八。
昨日方才落了一場雪,凍得人手腳冰徹,皇宮中茫茫一片雪白。
李顯穆等一眾內閣閣臣各自披著厚厚披風往華蓋殿去,抬眼望去,雪白中無數(shù)黑點在移動,走近了看,卻發(fā)現(xiàn)是清掃的宮人,越往宮中,黑壓壓的到處都站滿了太監(jiān)宮女。
“臨近新年,落下這么一場雪,乃是大吉之兆。”
“是啊,再不下雪,明年北直隸怕是要大旱了。”
“快些走吧,可不能落在諸位九卿之后。”
正說說笑笑的幾人連忙加快了腳步。
待進了華蓋殿,頓時感覺一股溫熱之氣撲面而來,幾人凍僵的手掌和臉面恢復了一些。
李顯穆掃了殿中幾眼,皇帝和九卿自然都還沒來,殿中有幾尊銅爐,外鑄著騰龍祥云,一看便是御制的皇家之物,爐子中燒著銀絲無煙碳,寸長卻價值千金。
燒的屋中溫暖如春,驅散了寒意。
稍傾,幾人閑聊起今日之事,“也不知道今日是哪部的事務難以通過,明達,你說呢?”
楊榮轉頭望向李顯穆。
今日乃是永樂七年的年末開支總結,各項開支總要有個結束。
“自然是戶部,從永樂元年開始,每年戶部的冊子都要爭吵一番。”
“那除了戶部呢?”
“六軍都督府吧,今日怕是能見到幾位公侯爭執(zhí)了。”
這下眾人都有些好奇起來,他們都知道李顯穆的老丈人是英國公,他說出這番話,難不成是有什么內幕不成?
眾人閑聊不多時,六部九卿,五府都督公侯都到了。
英國公張輔沖著李顯穆點點頭,而后徑自往左手第一的椅子坐去。
諸公侯各個服朱紫之色,望著一眾文臣,面上雖不展現(xiàn),但眼底含著絲絲傲然之色。
永樂年間,勛貴不是文臣所能比擬,一個是與國同休的股東,一個只是打工仔。
殿中一時人群濟濟,李顯穆這些品級極低的大學士,便只能躲到后邊去,為這些大人物騰開位置。
又不多時皇帝終于帶著三個留在京中的兒子聯(lián)袂而至,有風雪從大開的殿門中卷進來,一屁股大喇喇坐在皇位上。
許是殿門沒關嚴實,宮外的寒風裹著片片雪花穿過門縫飄了進來。
楊士奇等一眾江南人皆抖了下身子,而常年生活在北京的朱棣顯然喜歡這種身處溫室而有寒風拂面的感覺。
稍傾,一記清脆悠揚的金屬之聲響起。
議事開始。
朱棣抬了下下頜,“按照往年慣例,先從戶部開始。”
“按照慣例,先將今年收上來的稅說一下。”
夏原吉清了清嗓子,開始如數(shù)家珍的匯報永樂七年的各項賦稅,“糧三千萬石…絹布…金…銀三十萬兩…
折錢大約兩千五百萬貫。”
不少人聽著都有些頭疼,只聽到最后的兩千五百萬貫,才算是緩緩松開眉頭。
這里的貫,指的是真實的錢,不是已經(jīng)變成廢紙的寶鈔。
李顯穆聽父親說過,最好的收稅方式就是直接收幣值穩(wěn)定的錢。
寶鈔本來很完美。
但被皇帝的貪婪毀掉了。
大明只發(fā)行寶鈔,卻不怎么鑄造銅錢,導致民間既因為寶鈔通貨膨脹,又因為沒有足夠的銅錢用來交易而陷入通貨緊縮。
朝廷用寶鈔發(fā)工資以及各項用途,但是收稅的時候不收寶鈔,可謂是無恥至極,堪比光頭金圓券。
所以大明只能收純粹的實物稅,然后大致折算一個價格,這就是兩千五百萬貫的來歷。
戶部尚書夏原吉的聲音還在眾人耳邊縈繞,“今年各項開支,差不多有四千兩百萬貫,虧空一千七百萬貫,今年的糧食不夠,還支取了京城周圍糧倉的糧草,才算是熬過了這個冬天。”
朱棣聽著這些話,微微瞇起了眼,手指輕輕點著龍椅的把頭,殿中的氣氛有些低沉下來,誰都沒想到,今年竟然會虧空這么多。
一年花掉了將近兩年的賦稅!
一時間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了皇帝。
你說怎么辦?
這就是沒有宰相制度的壞處,若是有宰相在,這些事首先會問宰相,而不至于連個御前會議,都沒人主持,事事都要皇帝沖在前面。
嘉靖皇帝就是參悟透了這一點,于是大幅提高內閣的地位。
內閣首輔制度真正形成就是在嘉靖朝,于是他才能高枕無憂。
“繼續(xù)。”
朱棣很沉得住氣。
于是夏元吉繼續(xù)說道:“今年主要的開支是工部和兵部,禮部也有一大筆開支,工部一年就耗錢一千五百萬貫,兵部有一千萬貫,禮部五百萬貫,除了每年都要支出的,分別有至少三百萬貫的額外支出。”
工部尚書先坐不住了,沉聲道:“陛下,今年為了盡快遷都,將最后的運河段快速開通,所以超支了一些,都是匯報過的。
年中時,說是要開海運,而且明年三月就要使用,元朝時通往天津和大都的河道淤積,只能重新加班加點的疏通。
而且還要建造許多專門運糧的船只。
再加上要在瓊州和交趾鑄造城池,以日后駐扎軍隊,耗費糜多。
微臣實話說,就這一千五百萬貫都是杯水車薪,想要真的在交趾和瓊州建城以及衛(wèi)所,接下來五年,每年都要至少三百萬以上的支出。
糧草雖然走海運,可每年海運都會有船只翻船,重新建造船只,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運河雖然不再用來運糧,但每年的維護依舊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皇宮的宮殿還沒有完全建成,按照臣的估計,至少要再修十幾年,每年依舊是至少兩百萬以上的開支。
這一千五百萬貫,明年肯定是不夠的。”
殿中只有工部尚書宋禮的訴苦之聲,聽起來都是正當?shù)闹С觥?/p>
但一個工部一年吃掉一半的財政,也太恐怖了。
無論是開海運還是海外駐軍,都是極其耗錢的買賣,以漢唐的強盛都頂不住,最后都把軍隊從萬里之外撤了回來。
后世的世界霸主美國,都頂不住那么多的海外基地消耗,只能戰(zhàn)略回縮。
很多人都覺得只要讓當?shù)貒邑摀娰M就行了。
李祺的建議還是——“建議去玩CK3,然后把殖民地資源度、忠誠度拉滿。”
大明如果不是能走海路去交趾,節(jié)省了路途上至少幾個月的靡費,李顯穆是絕對不會建議駐軍交趾的。
皇帝輕輕敲擊著龍椅的扶手,沉思了良久,將目光投向了李顯穆等閣臣。
這種高級御前會議,內閣閣臣的存在是很顯眼的,因為他們是皇帝秘書,又和諸部沒有大的牽扯,所以意見非常重要。
工部花了這么多錢,即便大部分都真的有用,但以官僚的一貫尿性,這里面如果沒有貓膩,李顯穆是不信的。
“李顯穆,你覺得呢?”
李顯穆從眾人身后走出,朗聲道:“方才宋尚書向陛下訴苦,臣聽完后,只覺工部確實艱難。
但修宮殿,修運河、造船、海外筑城等,皆是國朝大事,不能停下。
臣認為術業(yè)有專攻。
既然宋尚書認為這些都是負擔,臣認為將運河事務、造船事務,都移交給海運都漕衙門。
海外筑城之事,則移交給兵部,恰好兵部的職責就是為五軍都督府做后勤,將之交給兵部,正合適。
修宮殿這乃是工部傳統(tǒng)的職責,微臣便不再置喙。”
李顯穆話音還沒有落下,工部尚書宋禮就已經(jīng)傻了,怎么突然工部之事就全飛了?
雖然這些事辦起來的確是不容易,可這些事的油水也是真的大,而且執(zhí)掌這些事,本身就是一種權力!
“荒謬!”
宋禮幾乎條件反射般的反駁。
“宋尚書覺得何處荒謬?”
李顯穆反問,眾人皆好以整暇的看戲。
“工部有大批熟練的工匠和官吏,其余諸部……”
李顯穆直接打斷了他的話,厲聲道:“那就將這些熟練的工匠和官吏直接劃到諸部中!
都是大明的臣民,在工部中,或者在其他諸部中,又有什么關系呢?”
宋禮一時語塞,只能憤憤然道:“六部軍國重事,何須小兒置喙。”
李顯穆眸底冰冷,宋禮是六部尚書中唯一的北方人,他本來應該是盟友的,但這個人問題實在是太大,心中根本沒有社稷,導致李顯穆幾次對他發(fā)難,今日分割工部職權事后,二人是徹底撕破臉了。
但最終的決斷還是要由皇帝決定,看完戲的眾人還是將目光投向了皇帝。
朱棣道:“李顯穆說的有道理,工部今年的事務太過于繁雜,各部的事務還是要理清一些。
既然新建了海運都漕衙門,就把漕運、海運事務都移交過去,日后也好理清海運之事。
海外建造衛(wèi)所城池,主要還是兵部和水軍都督府之間交流,再將工部牽扯進來,的確不妥。”
李顯穆等人立刻齊聲贊道:“圣明天縱無過陛下!”
皇帝一錘定音,宋禮面如死灰。
李顯穆望了他一眼,眼底閃過寒光,他就不相信工部面對一千五百萬貫,真的能忍住不貪腐!
朱棣也微微偏頭望向了宋禮,經(jīng)過這兩年,他和李顯穆是有默契在的。
李顯穆突然要分割工部職權,他很快就反應了過來,李顯穆認為工部有人貪污,所以把這些油水大的事情,都分出來,這樣日后查起來也好查一些。
“朕對貪污沒有先帝那么痛恨,但現(xiàn)在朕打仗、建宮殿都沒錢,你們竟然還敢貪朕的錢,真是膽大包天,不知死活,看來紀綱的刀還是不夠鋒利。”
朱棣沒有立刻發(fā)作,而是接著將目光望向了兵部。
兵部尚書劉雋面上淡然,“今年西南有異動,黔國公上了折子,陛下披了五十萬貫的軍費。
最重要的是今年北征蒙古,軍費花了三百萬貫,傷亡的士卒撫恤金花了一百萬貫,陛下憐惜士卒辛苦,又多加了三成賞賜,這又是兩百萬貫。
按照往年來看,這其中一半都不需要用的。”
劉雋的聲音中,滿是怨念。
明朝實行衛(wèi)所制度,雖然戰(zhàn)斗力很垃圾,但養(yǎng)百萬大軍不僅不用花錢,還能收糧稅。
“韃靼犯邊,勢在必行。”
朱棣大手一揮將此事跳過,北征之事,沒什么可議論的,有些錢該花就是要花。
皇帝話中的意思,群臣都聽出來了,這是日后還要北征。
可這件事勸不動,只能暗嘆。
李顯穆則若有所思。
經(jīng)過兩年的相處,朱棣是知道李顯穆有宰相之才,從很多方面都不遜色他的父親,見他神色有動,頓時問道:“李顯穆,你又有話要說?”
李顯穆有些無奈的在眾人目光中再次走出,“回陛下,臣只是想起了父親曾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陛下北征乃是正事,自然不能因些許錢糧而停下。
只是若韃靼和瓦剌都已然有臣服之相。
或許可以不必每每大軍前往,這軍費所損耗,實在是過于驚人,互市之策,還是要盡早實行。”
互市。
殿中一眾文官聞言皆頗為意動。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段相當長的和平期,但漢人聽起來可能有些屈辱,那就是宋遼之間的百年和平,兩個大國并存于世,但是自澶淵之盟后,幾乎百年都沒有爆發(fā)大的沖突。
這不得不說是古代史上的一個奇跡。
這百年和平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直開通的互市,讓遼朝的經(jīng)濟和宋朝融為一體,打起來完全沒好處,反而會讓自己過得更難受,后世有人稱之為“宋遼夫妻論”。
雖然說起來丟人,但證明了經(jīng)濟融合是可以阻止戰(zhàn)爭的。
說的難聽一點,大明有五千萬人口,游牧加起來就只有百萬,就算是白養(yǎng)著,也拖不垮大明。
清朝能控制蒙古的本質就是出了這部分錢,把蒙古從上到下都安排好了。
養(yǎng)著這些人的費用,可能比軍費花錢還少,況且游牧能放牧,還是有一點產(chǎn)出的。
朱棣沉聲道:“朕會思量。”
至于禮部尚書,還沒等說話,朱棣就制止了他,因為朱棣自己都能猜到,無非是遷都、祭祀、賞賜諸王公、舉行慶典,今年這方面花的錢的確是很多。
既然如此,那六部便大致匯報完畢,都有詳細的名目,看皇帝如何說。
殿中的火燭在噼里啪啦作響,殿中靜的仿佛能聽到針落地的聲音。
朱棣沉吟道:“今年大明完成了遷都大事,又北征蒙古大獲全勝,為我大明解除了北邊的威脅,運河溝通了南北,又得到了控制交趾的方法,這是輝煌的一年。”
說罷,他停頓了一下。
稍傾,殿中眾臣齊聲唱喏道:“陛下圣明天縱!”
朱棣眉梢?guī)狭艘唤z喜色,“不過如今朝中確實是略有疲弊,這么大的虧空也不能不管不顧。
朕先表態(tài),今年將宮中的用度砍掉三分之一。
然后一直到永樂十年,接下來的三年,朕都不再北征,宮殿的修建也暫停一下,現(xiàn)在的夠住了。”
皇帝做出的讓步不可謂不大,這下群臣面上也稍顯緩和。
只有漢王振聲道:“父皇!
韃靼被擊潰,瓦剌就會坐大,只有再親征瓦剌,才能永葆邊境和平!
這些酸儒懂什么,只知道汲汲于那些錢糧,您…”
朱棣狠狠瞪了朱高煦一眼,吼道:“你給朕閉嘴!”
朱高煦悻悻低下了頭。
朱高熾胖胖的臉上,依舊帶著笑意,好似一切都不曾發(fā)生一樣。
“明年還要諸卿一起同舟共濟。”
朱棣如同變臉大師一般,又和煦道:“賦稅少一些沒關系,可以多發(fā)些寶鈔。
而且明年從海上運糧,支出會減少許多,從江南運來的糧會變多,那時朝廷應該是有些富裕的。”
再多發(fā)些寶鈔,這就是要多收些稅的意思,用寶鈔收刮民間的財富,這可是老手藝了。
李顯穆微微閉上了眼睛,當作沒有聽到這句話。
他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皇帝已經(jīng)把私事的項目都停了,剩下的都是公事,總不能不做。
尤其是在交趾建立衛(wèi)所,是關乎著未來大明數(shù)百年國運的大事,就算是勒緊褲腰帶也要做。
但是這么大的一個帝國,竟然做這么幾件事,就把國力消耗成這個樣子,實在是不像話。
李顯穆低聲自語道:“還是財稅制度有大問題,實物稅的缺點太多了。”
大明的財稅真的是兩千五百萬貫嗎?
三千萬石糧食,上下價格波動10%,就是上百萬貫錢沒了,在路上又消耗了多少?
在使用過程中呢?
這種實物稅太容易出問題了,甚至還搞出空印案這種事。
如果全部折成銀錢,就沒有這種問題了。
可是從哪里搞到那么多錢呢?
大明每年至少需要向市場中投入數(shù)百萬的銅錢,可每年所制造的永樂通寶只有10萬貫,大部分還流入了海外。
李顯穆想到了那支玉簽。
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臘月二十八,大后天就是正月初一,父親會有辦法嗎?
————
從永樂元年起,由李祺所主導,大明實行了財政預算制度,在每年的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舉行御前會議,回顧一整年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
這項制度在往后的歲月中越來越俱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能夠決定大明未來數(shù)年的政策走向。
譬如永樂七年末的御前會議,決定了三年不動刀兵!
而這,并不是孤例。
研究明朝歷史和明朝政治,就不得不詳細的回顧每年的會議內容!——《大明歷年年末財政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