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上頓時肅然。
眼見陳瑛的反應這么大,李顯穆立刻便意識到,這位左都御史定然有親屬牽連進了遷都案中。
是以才對自己有這么大的敵意。
而胡英和趙居任雖然也是南直隸人,但他們和陳瑛這個酷吏不是一路人,今日卻異曲同聲的打配合,那想必也有親屬牽連進去,要給自己一個教訓。
這件事之中,江西人應該是沒有參與,因為戶部尚書夏原吉一句話都沒說,楊士奇屬于順手坑自己一下,大概是血脈中的獨斷觸發了。
而胡廣已然是跳出江西外的孤臣,遷都之議中被自己所逼迫,所以現在想要坑回來。
不過無論是出身四川的蹇義,亦或出身江西的夏原吉,或者出身福建的鄭賜、楊榮等人,皆對陳瑛等人的建議不反對。
若是真能以南宗制衡北宗,讓南人彰顯一番,他們也樂見其成。
黃淮大致是被浙江士人推上來的,這七八年浙江士林的聲望大打折扣,這些的南北宗之事,大概率是浙江主導,目的是提升浙江士林的聲望。
至于其中有沒有算計他,概率不大。
李顯穆飛快的將場中信息梳理了一番,大致將每個人的角色和立場都判斷了一番。
而后便將目光投向了陳瑛,梳理后,陳瑛就是最該被他打擊的那個。
南直隸的先鋒,這次衍圣公府中,他亦是敵意最大,槍打出頭鳥,既然他沖鋒在前,那便折了他!
眾人之中,黃淮頗為不安,從陳瑛等人開始針對李顯穆的時候,他就感覺到不對勁了。
明明朝廷上議論的是衍圣公之事,可怎么突然變成了陳瑛和李顯穆間的對抗?
黃淮亦是聰慧之人,先前只是被蒙蔽,現在漸漸品出了些事來。
早就有人猜到衍圣公之事中,李顯穆會下場?
南北宗之事,這是在故意用作誘餌?
那浙江之中難道也有人在利用自己嗎?
不對!
這是一箭雙雕,推自己出來的浙江士人的確是希望能夠振作浙江的聲勢。
但這其中又涉及到南北之爭,有人斷定李顯穆一定會出頭。
有人要借著這件事,對付李顯穆!
因為過去無論是李祺還是李顯穆,總是能夠站在正確的位置上,繼而對敵人進行道德審判,可現在衍圣公府有錯在先!
是以李顯穆先天有缺,再加上有南宗作為倚仗,實在是沒有輸的道理。
黃淮越想臉色越是難看,他沒想到自己以及浙江士人這次竟然被當了槍使,他掃視著殿中諸臣,江南三省中,一向以江西最為強勢,號稱泰半之士。
但往常浙江還是略勝南直隸一籌的,但洪武后期以來,浙江連番遭遇重擊,現在朝中早已是南直隸和江西的天下。
這等大事,南直隸和江西毫不在意的就做了,根本沒把自己這個浙江文人領袖放在眼里。
亦或者……
浙江內部有人與之勾兌?
黃淮前所未有的生出了一股一統浙江士林的野心,但下一瞬就放棄了,那簡直不可能,就連宋濂和方孝孺當初的東明精舍都做不到,何況是他。
黃淮腦海中有無數的想法閃過,一時之間頗為焦急。
若是今日之事對李顯穆造成不利之事,他當初向李忠文公的許諾豈不是違背了?
但此刻木已成舟,李顯穆已然一腳踏入漩渦之中,只能寄希望于他能自解今日之圍!
面對陳瑛的詰難,李顯穆卻朗聲大笑道:“陳御史太過于心急了,下官還沒有說原因,陛下尚且不急,你急什么?”
陳瑛頓時氣結,“你……”
其余陳英、鄭賜等人皆忍不住笑起來,甚至就連皇帝朱棣都微微欠起嘴角,頗覺有趣。
對陳瑛這等酷吏般的人物,哪個皇帝會真的將之視為寵臣呢?
不過是手中的惡犬,對其寵信只是讓人對其畏懼,以及讓這惡犬能夠更全無顧忌的去咬人罷了。
一旦這惡犬傷人太多,就要將之杖斃!
任誰都能聽的出來,李顯穆這是在譏諷陳瑛,皇帝不急太監急。
嘲諷完陳瑛后,李顯穆不再多言。
當即喝聲道:“為何所言荒謬?
因為無論是任用流官,亦或者從衢州孔氏選曲阜知縣,皆是無用之舉!
這等無用之舉,竟然在圣上當面、尊上當前堂然皇之的道出,何其荒謬也?
難道諸公皆不知嗎?
曲阜之狀、衍圣公之威,乃是上下尊卑的自然之理!
正如應天府尹不敢管京城諸王公之事,諸王封地的官員不敢管藩王事務。
區區曲阜知縣,不過是七品官,拜見衍圣公時,不經允許連門都進不去,要先到門房等候,而傳話的傳奏官是六品,比知縣的品級還要高。
地位懸殊如此之大,曲阜知縣怎么可能不仰衍圣公鼻息而存?
這才是今日孔門互相攻訐的真相,不改變這一點,反而汲汲于換一個知縣,難道不是最荒謬之事嗎?”
陳英心中暗道一聲漂亮,而后緊跟著說道:“陛下,李翰林所言極是,若要改變曲阜之事,先要予知縣威權,可上下尊卑,不可輕動,若真使區區一知縣凌駕于衍圣公之上,豈非滑天下之大稽了。”
二人一唱一和,將方才陳瑛所言,批的什么都不是,而且再次將話題帶回了是否要改變衍圣公制度上。
曲阜知縣之難處,就在于這是衍圣公制度的一部分,李顯穆刺破了這一點,于是便將曲阜知縣和衍圣公聯系到了一起。
可這件事早就已然經由皇帝親自定性,斷無更改的道理!
正如朝廷的藩王制度,在封地內為所欲為,而朝廷官吏不能阻止。
想要改變就只能讓官吏擁有凌駕于藩王之上的權力,可那簡直和做夢沒有區別。
陳瑛、胡英、胡廣等人皆聽明白了,臉色俱是難看至極。
“難道就要坐視衍圣公敗壞嗎?”
“李翰林既然將我等所提之建議駁斥,那不如提出更好的建議。”
朱棣亦望向了李顯穆,溫聲道:“顯穆可有什么好的建議。”
李顯穆非常想回答一句,有個屁。
廢掉衍圣公就是最好的方法,就像是廢掉你那些垃圾擬人的弟弟一樣,但你又做不到,那我有什么辦法?
但不是故意找死,自然說這些話。
“微臣人微言輕,在廷議之上出言,已然是得陛下信重,如今當朝重臣皆在當面,豈容微臣一言再言?
不若陛下再問重臣乎?”
把這件事甩鍋出去是唯一的好辦法,因為根本解決不了,以免日后還有所牽連。
“只是臣還有一言駁斥通政使,方才通政使之言,乃大不敬。”
大不敬?
這三個字一經出口,就連朱高熾和朱棣都坐直了身子,直直望向李顯穆,朱棣肅然道:“顯穆,你可知你在說什么,九卿之重,重越泰山,大不敬三個字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趙居任只覺仿佛被山間野獸盯上了,他怎么也沒想到李顯穆的報復來的這么快,竟然就在堂上,才剛剛將陳瑛辯的口不擇言,立刻便直接持劍殺了回來。
李顯穆肅然道:“方才趙通政使說衢州孔氏乃是大宗嫡系,此乃大不敬也!”
這下所有人都有些懵了,雖然現在繼承衍圣公之位的是北宗,但衢州孔氏的確是嫡系大宗,這是絕對沒問題的譜系,舉世公認的譜系,這又有什么大不敬的呢?
李顯穆嘴角露出一道一閃而過的殘忍笑意,趙居任只覺得被猛獸盯上,就連呼吸都瞬間一凝滯。
濃濃的不安涌上他心頭!
李顯穆一字一句的沖著趙居任問道:“下官請問趙通政,當今陛下和孝康皇帝支裔,孰為大宗乎?”
皇帝和朱標那一脈,現在誰是大宗啊?
李顯穆沉沉一句,尾音甚至有些飄搖起來,好似從九天之上的亡人之所在而來,帶著濃濃的死氣。
你說沒有爵位的是大宗,你說祭祀孔子的是小宗。
那祭祀太祖高皇的是大宗還是小宗啊?
李顯穆的話剛一出口,眾人就知道這是多嚴重的政治問題了。
始祖是大宗的始祖,而諸王只能祭祀自己這一脈的始祖,比如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而不說是劉邦的后代,因為他只能祭祀中山靖王,而不能祭祀劉邦。
只強調衢州孔氏是大宗,這豈不是說曲阜孔氏是小宗?
小宗祭祀孔子?
這對于最重視禮法規矩的衍圣公來說,堪稱致命,亦是朝廷的致命之處!
趙居任本就年紀大,被李顯穆這一問,只覺亡魂皆冒,幾乎立刻跪在地上,不住叩首道:“皇帝是大宗!皇帝是大宗!”
殿上瞬間凝滯到落針可聞的地步,如同萬年寒川籠罩著整座殿宇,每個人都輕輕呼吸著,爭取不發出任何聲音,誰都沒想到李顯穆竟然會說出這么一句話。
方才還頗為囂張的陳瑛也如同鵪鶉一般,再不說話了,他時常覺得自己是個瘋子,但現在比起李顯穆來,他覺得自己是個正常人。
朱高熾垂著頭,一言不發。
朱棣望著群臣噤聲,卻頗覺有趣,此刻他再次回想起了他在闕前問罪,若不是那場政治奠基,現在遇到這種問題,他大概會很是急切的證明自己吧。
“且抬起頭來,朕本就大宗,天子本就是大宗。”
皇帝的聲音比想象中好太多了,眾人戰戰兢兢的抬起頭來,見皇帝甚至還在笑,并沒有想象中的冷若冰霜。
“自古以來如同朕這般誅獨夫而登基的皇帝,皆在三代以前,諸卿竟好似忘記了。
不過通政使的確是有錯,自南宗讓爵后,大宗便已然是北宗了,南宗守護墳塋等有功,但卻不能越過北宗去,連大小宗都能搞錯,真是老糊涂了。”
聽到老糊涂三個字,以及皇帝似笑非笑的神情,趙居任只覺一陣陣天暈地旋,他深深匍匐在地上,戰戰兢兢、顫顫巍巍道:“老臣年邁,竟犯下這等大錯,圣上當前,請乞骸骨。”
“準了。”
殿中又是一陣寂靜,眾人都知道,皇帝這已經是相當給趙居任面子了,讓他以九卿之位致仕,至少還能回家鄉做個名士耆老。
可眾人依舊戰栗不止,一位九卿啊!
竟然就這么輕而易舉的被扳倒了!
眾人不由自主的將目光落到了李顯穆身上,只見李顯穆依舊面容平靜的跪在地上。
膚若白瓷,泛著湛湛之光,乃是一翩翩貴公子也。
可就是這么一個一看就人畜無害的公子哥,三言兩語就將一位九卿拉下馬來。
眾人腦海中幾乎同時閃過一句話——“真像他父親。”
當初李忠文公也是一向與人為善,但亦是三言兩語就能置人于死地,楊靖、詹徽、李原名等人皆是如此而亡。
朱棣摩挲著下巴上的胡須,又瞧了瞧陳瑛幾眼,微微嘆了口氣,若是李顯穆愿意做酷吏的話,一定比陳瑛做的好。
可惜這不可能。
今日之事到這里他算是徹底看清楚了,衍圣公府那些事流傳出后,衢州南宗便躁動不安。
然后參與進這其中的人越來越多。
李顯穆上次遷都之事得罪了人,于是有今日之事。
今日他替李顯穆把趙居任這個老東西料理掉,算是站在他這邊,但陳瑛他還是不會處罰的,畢竟這么好用的狗,不好找啊。
有些事李顯穆是不愿意去做的。
比如干掉駙馬梅殷,只有陳瑛這種人才愿意去做。
想到這里,朱棣再次開口道:“說說吧,衍圣公和曲阜知縣這件事,到底怎么辦?
楊榮,你一向有急智,你說說看。”
聽到皇帝所問,陳瑛、胡英等皆松了一口氣,皇帝既然不再多問大小宗之事,而是只問衍圣公之事,那今日便算是結束了。
胡廣卻覺得有些坐立難安、如坐針氈,他今日算是徹底把李顯穆得罪了。
李顯穆對此并不意外。
紀綱和陳瑛這種人,沒有那么好扳倒的,只有黑手套已經臟到主人嫌棄的時候,才會被丟棄。
全程都沒有如何發表過意見的楊榮沉聲道:“回陛下,臣以為,衍圣公制度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沒有執行好罷了。”
————
在明朝初期,以地域為主的黨爭還不曾出現,但已然出現了一些矛盾,孔門互訐案中,三位政治立場并不重迭的南直隸大臣,齊齊向李顯穆(北人領袖的繼承人)發動了進攻,而其導火索,便是號稱“南北第一案”的遷都案!——《明朝政治集團的形成與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