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熾?
老朱陷入了回憶,“當年還是個小胖娃娃,現在應該成年了吧?唉……朕的孫兒,一轉眼竟十多年沒見了。”
黃易笑著點頭說道:“不錯,燕王府三位世子,我最看好老大高熾。這孩子的仁善不亞于太子大哥,智慧更是堪稱翹楚。”
“前年燕王妃帶著三個孩子過來學藝,看似我把老二老三留在身邊教導,把老大放到外面歷練游學,天下所有人都以為我在藏私。”
“其實只有我跟高熾心里清楚,我教給他的才是真本事。”
“對了,高熾已經成婚,據說生了個大胖小子,取名朱瞻基。”
老朱點了點頭,感念老朱家香火不絕!
隨即詢問道:“剛才你說老四一聲征戰,坑了高熾,這話怎么講?”
黃易唏噓道:“您老最清楚,打仗勝負的關鍵不在精兵將勇,而在后勤,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不是說說的。”
“永樂大帝一生北征草原,南討安南,在位二十二年幾乎跟您一樣,一直在對外開戰。”
“頻繁的戰事是需要巨大國力支撐的,他在外面打的過癮,留下太子監國理政,二十年嘔心瀝血的操勞,幾乎跟他大伯一樣的宿命。”
“永樂大帝五征蒙元,第五次的時候病逝返回途中,當時皇長孫朱瞻基二十六歲,跟他爺爺永樂大帝年輕時一樣的英武不凡,已經是身經百戰的少年將軍了。”
“是他瞞著戰場上其他將領,秘不發喪,然后快馬回京讓太子朱高熾即位,改年號為洪熙。”
“父子聯手壓住了手握重兵的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順利繼承皇位。”
“可惜高熾身體時日無多,在位僅一年就病逝了。”
老朱忍不住罵道:“混賬老四,你一個人能把天下的仗都打不成?出了個標兒的悲劇還不夠,還要再坑個高熾?”
“后來呢?后來怎么樣了?”
黃易安慰說道:“我說的是假如沒有我的情況下,大明的未來。”
“當下不用擔心,高熾的身體很好,故元早就逃竄西方,大明四周再無威脅,這些事不會發生的。”
再無威脅?
老朱撇了撇嘴,你就是最大的威脅!
“可別說我不念舊情,我把自己壓箱底的本事傳給了高熾,不說保他長命百歲,至少也能百病不生!”
什么?
“你是說……你、你把獨門內功傳給了高熾?”老朱驚呼道。
黃易點了點頭,“不錯,這件事除了我和蓉兒,別人誰也不知道。我叮囑高熾不準泄密,估計連燕王也不知道。”
“高熾是個喜文厭武的性子,這身內功是我親自渡給他的,說不上什么戰力,只是護身罷了。”
“倘若是傳給高煦那個武癡,天下再出個李元霸也說不定。”
老朱感激道:“夠了,已經足夠了。小子,謝謝你。”
黃易擺手道:“不用客氣,我傳藝只是因為看那孩子順眼,不需要感謝,而且您的感謝跟放……咳咳,天底下最假了,一文不值。”
混賬!
老朱漲紅了臉,嘴上罵著,心里卻虛的不行。
在這小子面前,自己說話不算話的地方太多,而且欠了人家太多條性命,最后卻鬧成這樣,的確是自己理虧。
“哼,大明都送給你小子了,該還清了吧?”
“還清?這可要說清楚,大明是我自己取到手的,不是你自愿給的。”講道理的話,黃易絲毫不讓。
老朱悶氣道:“那你要怎樣?”
我?
黃易不屑道:“我沒想怎樣,如果論情義,你、還有你的朱家,這輩子都還不清。但我說過,我做的一切都是自愿,無非是看人順眼罷了,沒想過要回報。”
老朱輕哼一聲,小聲嘀咕道:“假仁假義!欠你的,老子下輩子還。”
“接著講,后來呢?”
黃易理順了一下思路,“洪熙皇帝朱高熾在位一年病故,史稱仁宗。太子朱瞻基即位,改年號為宣德。”
“宣德皇帝文武全才,倒是個人物,在位期間平定了兩個叔叔的叛亂,然后就是十年治世,史書評價說這十年的大明,堪比貞觀之治。”
“后世給高熾父子記功,稱為‘仁宣之治’!”
“可惜這位宣德皇帝興許是命太好,所以遭了天妒,僅僅在位十年就病故了,享年三十六歲!史稱明宣宗。”
多少?三十六?
“混賬!你小子故意咒我們呢?好端端的一個馬上皇帝,三十六歲?豈有此理?”老朱暴怒。
黃易尷尬的說道:“這不是我故意編的,真是看到的。再說了,這算什么?后面還有更離譜的呢,我甚至都覺得是不是老朱家被人下了詛咒一樣?”
什么?還有?
老朱感覺無比心塞,強忍怒火催促道:“快說!”
黃易點了點頭,“宣德皇帝去世的時候,子嗣尚幼,所以由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也就是高熾現在的夫人。”
“宣宗傳位給皇太子朱祁鎮,改元正統,時年九歲,及至成年才親政。”
“但彼時太皇太后張氏、以及顧命賢臣三楊接連去世。這位年輕的皇帝寵信宦官王振,導致宦官專權,以至于在正統十四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極大禍亂——土木堡之變。”
老朱呵斥道:“糊涂,豈能任用宦官專權?朕留下的祖訓呢?”
“唉……還是怪高熾的兒子死太早,導致這個小皇帝缺了教育。”
缺了教育?
黃易笑了,“這您可說錯了,他可不缺教育,他是大明歷代皇帝里面,唯一留過學的。”
什么意思?
“土木堡之變,您要聽嗎?我怕您被氣死。”
老朱冷哼道:“那也得聽完再死!”
黃易清了清嗓子,“由于永樂大帝五征草原,導致北元元氣大傷,一分為二:瓦剌和韃靼。”
“瓦剌和韃靼之間,互相爭雄。到了正統年間,瓦剌逐步強大起來,并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
“大明自詡為天朝上國,對于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并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后竟然高達三千余人。也不知道是誰給誰納貢呢?”
“當時總攬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瓦剌也先借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繼而威脅京師。”
“正統皇帝朱祁鎮二十來歲,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宦官王振借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
“朝中大臣紛紛勸阻,可皇帝不聽呀。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二來是為了證明自己,想我大明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還沒聽到正題呢,老朱就忍不住罵了起來,“混賬,又一個魯莽的混賬!”
“說,快說,是不是他死在戰場上了?”
死?如果是這樣,那倒是簡單了。
黃易忍不住嘲笑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