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寶蓮洞里面清氣盎然,珠簾垂落,煙霞滾滾,清凈華美,觀音菩薩端坐碧海云床,上面清波蕩漾,宛若海潮,云卷云舒,盡顯無量神韻。
菩薩慧眼一觀,見大雪山外大雪紛飛,冰寒地凍,紅孩子衣衫單薄,赤著雙腳,正在虔誠拜山,一步一叩頭,甚是滿意。
拜山乃是佛門一大修行,拜山時因步步禮佛,心地可得柔軟心、大悲心、大愿心、大智慧心、懺悔心、究竟能滅剛強心、高傲心、殘酷心、獨善之心、無慚愧心、愚癡心轉(zhuǎn)化光明智慧,若能正解六點拜山本意,不偏不倚,如法奉行,法法通圣意,諸佛贊嘆,是名拜山大意。
紅孩子生性頑劣,相信此番磨煉之后,必定能浴火重生,日后必有一番成就!
菩薩食指朝前一點,無量波紋散逸,金鐘大作,門下弟子韋馱尊天奉命而來。
“弟子參見師尊,不知道師尊有何教誨?”
菩薩面龐瑩潤,唇紅齒白,仙風(fēng)道骨,微微一笑,“此番卻是需要你前去東極妙嚴宮,讓天尊為此次西游再添一難!”
韋馱尊天遵命,出了大雪山,往東極妙嚴宮而去!
在天外天,杳杳渺渺的虛無所在,天界極東之地,名為青華長樂界,乃是六道濟苦天尊修行所在,直管先天乙木之精,不受天庭法旨,與三界隔絕,一派青山億萬之里,谷壑無數(shù),仙家美境不可勝收,無數(shù)仙人在此隱居,東極妙嚴宮就在山中,飄渺不定,無緣之人莫可尋訪。
東極妙嚴宮, 瓊樓玉宇,殿閣巍峨,雕欄玉砌,明珠垂簾,灼灼放光,恍若星辰,燦然生輝。六道濟苦天尊端坐九色七寶蓮臺,座下九頭獅子口吐瑞火,簇擁寶座,其頭上環(huán)繞九色神光,放射萬丈光芒,照耀大千世界,眾多真人、力士、金剛神王、金童玉女侍衛(wèi)在旁。
大帝手持楊柳,蘸著甘露灑瓊漿以救苦度亡,正是:
東極青華妙嚴宮,紫霧霞光徹太空;
千朵蓮花映寶座,九頭獅子出云中;
南極丹臺開寶笈,北都玄禁破羅豐;
唯愿垂光來救苦,眾等稽首禮慈窖;
施食功德不思議,孤魂滯魄早超升。
爾時準(zhǔn)提圣人,西方極樂世界,問道宮捏,升七寶金蓮臺,放大光明,普集萬靈,與天教化。
十方諸佛、菩薩、羅漢、伽藍,金剛明王、金童天女俱來詣座,聽宣妙法。 於是梵王稱善,帝釋欣歌,仙樂自響,隨光而至。
彌勒莊嚴寶相佛言道:“弟子彌勒觀三界之中,苦海之內(nèi),無量眾生,橫遭厄難、罪網(wǎng)牽纏,異類尋情、難逃生化。弟子欲仗威光,分身三界,救度尋情,唯望至尊,觀心慈愍。”
於是準(zhǔn)提圣人眉心大放舍利子光華,言道:“善哉,善哉,萬物吾生,萬靈吾化,遭苦遭厄,當(dāng)須救之。不須汝威力,化身救度。
此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六道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數(shù)。 物隨聲應(yīng)。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圣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y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fēng)師雨師。 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yīng)物隨機。今告汝知。”
彌勒佛聞言,重奏曰:“此之威神,有無量變化,如何得至我?guī)熥啊!?/p>
準(zhǔn)提告曰:“汝可舉聲,唱六道濟苦天尊之名,使諸佛菩薩齊詠,自然應(yīng)化現(xiàn)身。”
於是彌勒諸佛菩薩等,尊其教旨,齊聲稱詠六道濟苦天尊之名,浩浩蕩蕩,蔚然壯觀。
忽見,準(zhǔn)提圣人眉心白毫宛轉(zhuǎn),毫光萬丈,眉心神華上卷形成光明云團,光中一尊者化現(xiàn)而出。此尊者端坐一頭金毛獅子身上九品蓮臺,萬丈神華照耀,寶相莊嚴,非比尋常。獅子長著九顆頭,血盆大口,鬃毛修長茂盛,金燦燦的,威猛無比。
尊者頭戴九霄冠,左手執(zhí)三寶玉如意,右手執(zhí)拂塵,身坐白蓮臺。六道濟苦尊者三寶如意在握,渾身玉光繚繞,祥瑞橫生,玉光之中金花幻生幻滅,輕抖一下,仙音嘹亮,似乎從無上仙界傳來,至尊、至貴,襯托得恍若仙界至尊。
此天尊乃是準(zhǔn)提在地獄度化幽冥眾生所修的無量法身,應(yīng)和其道,神通廣大,威震諸天萬古。
尊者至準(zhǔn)提圣人前,對曰:“貧道六道濟苦天尊,集相聚形,聽宣妙音。天中快樂一時,地下動經(jīng)萬劫。三界之中,群生受苦,高聲呼喚,苦哉苦哉。”
於是諸佛菩薩見尊者發(fā)如此大慈悲心,泣淚滴衣,哽噎嘆言,“天上快樂,地下受災(zāi);輪回報對,何時清閑! ”
無量信仰大愿直通云霄,冥冥之中無量天機大道被震動,一股莫大的氣機從天而降,與海量信仰之力凝結(jié)成一個巨大的舍利子。
舍利子剛剛顯化,立馬就響起陣陣奇音,古老、神秘、抑揚頓挫、玄奧,似乎從太古而來,恍似開天辟地之初的無量道音,瞬息之間傳遍極樂世界。
準(zhǔn)提圣人告次尊者曰:“汝行愿慈悲。眾生受苦,依汝行愿,分身救之。”
六道濟苦天尊喜笑,宣聲佛號。
諸佛菩薩觀見六道救苦天尊化一天尊,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zhí)柳枝凈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
又見六道救苦天尊化一帝君,躡蓮花,手執(zhí)如意,圓光照耀,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
又見六道救苦天尊化一真人,足躡蓮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
又見六道救苦天尊化一女子,身著火錦襯衣,披發(fā)跣足,躡於蓮花,手執(zhí)金劍,圓光照耀,九頭獅子口吐火焰,繞於身形,乘空而去。
只見這位六道救苦天尊分身億萬,度化無數(shù)眾生!
彌勒見之,奏準(zhǔn)提神圣人曰:“此圣威德,變化救生,從何而有。甚劫修行,惟愿應(yīng)機,為眾宣說。”
準(zhǔn)提曰:“此圣在天呼為太乙福神,在世呼為大慈行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汝可秘之,不可盡述。”
是時彌勒聞師尊言,閉目定神,彈指叩頭。
咒曰:
“元元之祖氣 ,妙化九陽精 ;威德布十方,恍恍現(xiàn)其真 。
三九揚風(fēng)出 ,徘徊離始青;恭敬生瓊液,奉之免渴饑 。
萬靈當(dāng)信禮 ,八苦不能隨 ;積行持科戒,提攜證玉京。”
這就是六道濟苦天尊事跡,始自準(zhǔn)提圣人在西方極樂世界**,此事被記載于佛經(jīng)《彌勒所問六道救苦尊天護身妙經(jīng)》之中,為佛教諸佛菩薩所信奉, 若遇到困難,只要祈禱天尊或誦念圣號,即可“解憂排難,化兇為吉”,亦可“功行圓滿,白日升天”。
六道濟苦天尊經(jīng)無量量劫,分身無數(shù),于無窮世界中度化恒河沙數(shù)的眾生,積累無邊無量的功德,如今正于東極妙嚴宮閉目修道之際,天際垂落一道祥光,現(xiàn)出一尊護法尊天來,卻是觀音菩薩門下韋馱是也。只見其粉面無須、身著甲胄、肩被飛帶、手執(zhí)金剛杵,英氣逼人。
“弟子拜見天尊,愿天尊萬壽無疆,仙福永享!”韋馱來到蓮臺前,行禮問候道。
濟苦天尊見之,面露歡喜,言道:“韋馱,你不隨身伺候菩薩,卻是為何來此?”
韋馱打個稽首,畢恭畢敬道:“不敢欺瞞天尊,弟子此番前來,卻是師尊親自囑咐,因此不敢偷懶,前來告知天尊。”
“哦,原來還有此種緣由,那你且細細道來!”
六道濟苦天尊腦后青輪高懸,亮如明鏡,明鑒善惡,菁華滾動,長生之氣云集,威武不凡,讓人欣羨不已。
“我西方佛門欲要傳經(jīng)東土,傳經(jīng)途中,須有九九八十一難,今日弟子傳口諭,就是為了此事而來。”
六道濟苦天尊聽完,心中劃過一道閃電,心領(lǐng)神會,言道:“既然如此,你且退下,貧道便派元圣兒下凡一趟吧!”
韋馱拜別告辭而去。
南瞻部洲望天峰乃是異獸匯聚之地,人煙稀少,不見煙火之氣,到處是猛禽異獸,兇厲至極。其中有一獅族,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斗,口中噴火數(shù)丈,龍輒不勝。渾身披鱗,長一二丈,形類馬,有九條,盡皆雪白如霜,為獅子頭。大如牛,尾似團扇,口闊,徑直如盆,周身紅毛,長數(shù)尺,是十萬大山一霸族。
此外還有熊、狗、虎、豹、鱷魚、狼、蛇、鷹、雕、鵬、鶴、朱鳥、金雀等等飛禽走獸。
此時,有一九頭獅子駕著祥云,化作匹練朝望天峰而來。九頭獅子直落山巔,十八顆眼珠射出神光,掃射整個山峰。這九頭獅子恢弘無量,獅鼻一吐一納間,天地色變;獅足挪動間,山巒震顫。一聲怒吼,無量聲波輻射開來,無孔不入,連蒼穹都被震動,百獸震驚,全部趴在地上不敢動彈。
之后這百獸便稱這九頭獅子為獅祖。九頭獅子帶領(lǐng)一群獅子,霸占此山,等那取經(jīng)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