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楠此前尚且還有些覺得這些幽州將領吃空餉算是情有可原,但在得知幽州的武將世家成風后,他就知曉這些人的私心太重了,因而下定決心還是要裁撤。
如今從周林這邊得知此次不可能改變大奉跟蠻莽妖族的局勢后。
沈楠就忍不住冷笑起來:“私心極重!!!大奉就是壞在這里了!”
“人人皆有私心!皆有貪心!”
“可他們又如何知曉大奉到底積弊到了什么程度!”
“恐怕在他們心中,大奉還是當年橫推天下的盛世帝國!”
大奉八百年的江山社稷太深入人心了。
好處就是沈楠這個帝王哪怕什么都不做,他的皇位依舊是穩如泰山。
因為先帝可沒什么子嗣,就他一個獨子!
正統就在沈楠手中,大義也在,還有法家的支持,大奉國運的加持。
這種情況之下。
哪怕是未來佛門入主朝堂,也只能將沈楠當做傀儡,卻是絲毫不敢做什么廢立皇帝的舉動,道家亦是入世亦是如此,他們也只能順著沈楠來。
就算是儒家這些老狐貍。
如今要做的也只是讓帝王妥協,卻絲毫沒有任何對沈楠不敬的想法,
就沈楠這種折騰法。
要是放在前世的明朝或者宋朝,早就是皇帝落水的下場了。
只是這般情況的壞處就是,人人皆有私心,人人都覺得大奉強盛至極,他們就算是貪腐億點又如何,反正大奉依舊還是那個強盛無比的大奉,就拿現在來說,哪怕沈楠站出來說,大奉二十年后就會滅國,普天之下也沒任何一個人相信。
川州那些官吏、鄉紳為何這般肆意貪婪,他們也是覺得大奉這么遼闊,人口數十億,就算折騰死百萬人又算是什么,反正大奉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這種事情一直是維持到憐生教叛亂后,方才揭開了大奉外強中干的家底。
尤其是南疆巫族叛國后,大奉的局勢就愈發崩壞起來。
目前大奉的局勢就是如此,官吏貪腐成風、鄉紳世家占據大量的財富土地,官商勾結肆無忌憚,軍閥林立,各有私心,道家置身事外,儒家結黨營私,佛門欲要亂世建立地上佛國,南蠻妖族虎視眈眈。
沈楠這個皇帝就宛若外科醫生一般,謹小慎微的不斷切割大奉的腐肉。
這條路也讓沈楠有些煩躁。
尤其是伴隨著他的實力越來越強,他亦是有些看不慣,也不想忍耐了。
沈楠此時倒也沒什么還不如推翻重新建立一個大奉的想法,畢竟當了這么久的皇帝,他也算是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推翻看似比重立簡單,實則對于大奉的根基卻是更大的損害,就宛若人生病了,不想著別的,而是想要將其殺了,再造一個?
這般做法固然能夠得到一個最好的身軀,但代價就是大奉數十億人最后又能活下來多少人,哪怕沈楠麾下有十三境的強者,可只要敢肆無忌憚,也保不住天下的黎民百姓,到時候重立大奉后,又要多久才能恢復到今日盛世?
大奉的爛,只在上層,而非下層!
想到這里,沈楠便是深吸一口氣:“幽州九鎮將領的事情暫且不管,你需要做的就是給朕練出一支強兵!”
“十五萬精銳戰死過半,朕就再給你募兵!”
“大奉有的是良家子,有的是想要建功立業之人!”
“川州營兵,幽州武將世家這些人,既是不思進取,日后唯有裁撤的下場!”
周林亦是感受到陛下的變化。
他神色變得愈發嚴肅起來:“臣必為陛下赴死!”
孫英亦是挺直脊梁:“臣亦然!!!”
沈楠大笑起來:“有此良將,朕又何懼!傳令下去,羽林衛但凡在此戰立功者,斬殺一顆蠻莽頭顱,賞銀三十兩!斬首三級者,軍職進賞!”
大奉軍隊的糜爛,根子上就是因為八百年的社稷延續下來,導致軍隊內部都出現那種世襲的人際關系,無才無能者,只要出身武將世家,也能得到最好的資源,最好的職位,這也就導致大奉的戰力看似很強,可真正打起來卻是不中用。
如今沈楠就是要走昔日大秦的軍功制,以獎勵來激勵下層。
讓下層漸漸的取代上層、中層那些糜爛之人!
你們不想要上進,自然有人來取代你們!
這就是沈楠的意思。
至于說賞銀三十兩是否過高,那就更是一個笑話,別看蠻莽妖族可以隨意調遣出百萬精銳出來,可那是因為蠻莽妖族全民皆兵,他們真正的人口不過三億而已。
真正的精銳更是不過二三百萬而已。
蠻莽這邊也就是二百萬多的精銳軍隊而已,以幽州每年近億的軍餉開支,換成如今的頭顱,最多數年的軍餉開支,就足以將蠻莽妖族滅了!
孫英臉色瞬間漲紅起來:“有此賞賜,將士必會為之拼命。”
不同于周林。
孫英就是屬于那種苦于無法上進的將領,他是深刻知曉這么一個命令下達后,那些下層的將領跟良家子會有多亢奮,他們必會為了這些賞賜為之拼命。
建功立業,衣錦還鄉,封侯拜將!
這些道理哪怕是在大奉也是同理的。
明朝有滿餉不可敵的說法,大奉亦是有的。
沈楠又囑咐了幾句就讓他們下去加緊訓練。
而后他則是對著清微道長說道:“還請道長走一趟清和宮,丹藥的事情必須要盡快解決掉,清和宮也必須要做出讓利!”
不同于昔日對待天工院的態度。
沈楠如今對于清和宮的態度,就是強硬的施壓過去。
這是因為大奉的軍隊要想強盛,除卻食補、兵戈戰場歷練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各種修行所需的丹藥,這些丹藥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因為清和宮壟斷的緣故,每年的軍餉二成都花費到了這里,沈楠既是要強軍,就必須要將丹藥的價格降低。
否則他的內帑就算再有積蓄,也不是這么折騰的。
清微道長鄭重的點頭。
他亦然明白此事的重要性:“老道必會好生跟清和宮之人說道說道。”
憐生教的事情已是讓清微道長入世了,再加上這段時間跟隨在陛下左右。
清微道長也是知曉了大奉的局面。
在他看來,道門就算是立于世外,也當是有一顆救濟世人之心,又豈能宛若商賈那般發國難財,清和宮、天工院的舉措,清微道長皆是有些看不過去的。